•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 企业内部控制分析
  • 企业内部控制分析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10-0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企业内部控制分析

    财务处:王庆华

    引言

    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保证。在现代企业经营条件下,内部控制系统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满足现代企业组织方式、经营方式与管理目标的需要,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实践意义出发,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发展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由来已久,许多国家的组织和学者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很多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根据各个时期内部控制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内部牵制阶段

    在封建社会出现了内部控制的萌芽,统治阶级采用了分工牵制和交互考核的方法,以防止掌管和使用钱赋的官吏弄虚作假、侵占财物。内部牵制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并且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36年。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其发布的文告《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中第一次使用了“内部控制”这一专业术语。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是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这一阶段内部控制被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牵制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目标不仅是要保护财产的安全,还要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益。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概念。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指出这一点并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

    (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20世纪末,美国“发起组织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由此可知,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等五大要素构成。

    二、内部控制的实践意义

    整体来说,通过内部控制一般能实现企业经营的一系列目标,即能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如对资产的记录和接触、处理均需经过规定的程序,得以审批核准才能进行;保证所有的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非正常情况除外,如:自然灾害)。

    而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等五大要素的正常运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条件。

    (一)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它包括:

    1.企业所有人员都具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如: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并提供道德指导(减少刺激和引诱等);员工的道德修养较好、知识丰富、技能较强。

    2.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必须是独立的,不受管理层的制约。

    3.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思想和工作作风。如:对企业风险的态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要求、对财务报告行为的态度、对会计政策的态度等。

    4.组织结构。如:如何授权、向谁授权、组织行为的分配、对组织目标的协同作用、责任与报告等。

    5.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如:对权力的理解、是依赖权力还是依赖制度、智慧来管理企业、理念与会计政策的选择等。

    (二)控制活动

    这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它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控制活动主要包括: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构架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分析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