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四次国家报告
(报批稿)
环境保护部
二OO八年十一月
目 录
执行概要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6条和缔约方大会Ⅷ/14号决议,环境保护部会同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的其他23个成员单位和4个相关公约的国家主管部门,编制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召开了由相关领域专家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的3次研讨会,对第四次国家报告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召开了1次履约协调组会议,审议了第四次国家报告。第四次国家报告经修改完善后由环境保护部批准发布。
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战略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高等植物35000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中国不仅物种丰富,而且物种特有程度高,高等植物特有种约有17300种,脊椎动物特有种达667种。中国的遗传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医药等来源,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控制病虫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促进生物进化和自然演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农业和林业直接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第二产业的许多行业直接以生物资源及其产品为原料;旅游、餐饮等服务业也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用途;生物多样性是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的源泉,数千年来传统医药一直是维系人类健康的基础,即使是现代医药,其主要化学成分也来自于生物资源。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化、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全国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全国40%的重要湿地面临严重退化的威胁,特别是沿海滩涂和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物种资源丧失的问题很突出,如海洋底层和近层鱼类资源衰落,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江河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遗传资源丧失的问题也很突出。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地农民种植水稻地方品种达46000多个,至2006年,全国种植水稻品种仅1000多个,且基本为育成品种和杂交稻品种;中国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现已消失或大面积萎缩。
三、主要保护行动
针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从源头上消除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因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计划中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并采取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1、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手段。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立2531个自然保护区(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15188万公顷,陆地保护区的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2%。1999-2007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覆盖率都有了显著增长,面积覆盖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全国自然保护区体系。
2、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中国政府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持了持续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3、严格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
中国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价格、贸易等多种经济手段保护环境,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6年下降4.66%。地表水污染总体上呈减轻趋势,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总体水质逐年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