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
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 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
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 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六,分析主体部分:
(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
军别 时间 地段 人数 遇敌
中路军 20日夜 安庆--芜湖 30万 甚微
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安庆--九江(不含) 35万 甚微
东路军 同日下午五时 南京--江阴 35万 较强
进展:
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
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