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旅游地理》
二、课程学分与总学时数
学时:4学分,学分:60学时
三、课程教学对象
适用于涉外旅游专业大专班。
四、课程类别及属性
类别: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含实践)。
课程属性: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涉外旅游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旅游地理》课学习,使学生能对中国旅游环境有一个广泛的了解,对中国的旅游区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的旅游资源有一个深刻的掌握。
六、课程教学目标
(一) 思想目标
1. 从祖国锦绣山川的壮美中更加饱满爱国热情,从祖国灿烂的古今文化中更加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学生为祖国的昌盛,旅游业的发展勤学、敬业、奉献。
2. 树立唯物辩证观点,理解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自觉做有生态旅游意识的公民。
3.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二) 知识目标
1. 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旅游资源类型、特征、成因;旅游资源美学特征与欣赏。
2. 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3. 中国不同地域的旅游景观特色,区域旅游分布知识、旅游资源或景点的知识,能正确解释其成因。
4.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理论知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能力目标
1.旅游资源的观察、判断其类型、口头表达地能力。
2. 掌握主要旅游地和主要旅游线路,具备自助旅游能力。
3. 熟练掌握阅读旅游地图能力,利用网络收集旅游信息的能力。
4.归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能力。
5.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6.引导游客爱护旅游环境,宣传可持续旅游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要求
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课程:地理、历史及相关学科知识,校内灵活运用“课前演讲”、“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校外“项目教学”、实景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全国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主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
六、课程教学学时数分配表
章 次 | 教 学 内 容 | 学时数分配 | 作 业 次 数 | 备 注 | |||
总 学 时 数 | 理 论 | 实践 | 习题 |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
|
|
|
第二章 | 旅游与地理环境 | 8 | 8 |
|
|
|
|
第三章 | 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 8 | 8 |
|
|
|
|
第四章 |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 2 | 2 |
|
|
|
|
第五章 | 林海雪原——关东文化旅游区 | 4 | 4 |
|
| 1 |
|
第六章 | 京畿要地——燕赵文化旅游区 | 4 | 4 |
|
| 1 |
|
第七章 | 中华民族摇篮——中原文化旅游区 | 4 | 4 |
|
| 1 |
|
第八章 | 峡谷巨川——巴楚文化旅游区 | 4 | 4 |
|
| 1 |
|
第九章 | 山水神秀——吴越文化旅游区 | 4 | 4 |
|
|
|
|
第十章 | 南国侨乡——岭南文化旅游区 | 3 | 3 |
|
|
|
|
第十一章 | 石林洞乡——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旅游区 | 3 | 3 |
|
|
|
|
第十二章 | 坦荡草原——蒙古族游牧文化旅游区 | 3 | 3 |
|
|
|
|
第十三章 | 沙漠绿洲——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旅游区 | 3 | 3 |
|
|
|
|
第十四章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游牧文化旅游区 | 3 | 3 |
|
|
|
|
第十五章 | 港澳台旅游区 | 3 | 3 |
|
|
|
|
| 总结_ | 2 | 2 |
|
|
|
|
合_ 计 | 60 | 60 |
|
| 4 |
|
七、理论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