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 年 2 月 18 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二十一世纪初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 的新阶段.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省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将我省建设成全国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工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宏观背景 (一) "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 "九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始终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湖北振兴崛起为目标,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抢 抓机遇,不断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深化改革,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狠抓落实, 不断推出新举措.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突破,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社会事业获得了新进展,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战胜了特大洪水,连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经受了亚洲金融 危机和通货紧缩趋势加剧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保持了经济增长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 1997 年提前实现了比 1980 年 翻两番的目标. "九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276.3 亿元,年均增长 10.8%.经济结构调 整取得了新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 "八五"期末的 25.9:43.1:31 演变为"九五"期末的 15.5:49.7:34.8. "九五"期末, 财政收入达到 354.6 亿元,年均增长 14.5%.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与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科教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等不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资本营运 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础已 经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省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利用外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外贸出 口保持增长. "九五"期间利用外资总额 76 亿美元,年均增长 5.6%;外贸出口总额 86 亿美元, 比"八五"增加 14 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八五"时期 的 86%,提高到"九五"时期的 92%. ——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和零售等商品市场已形成.要 素市场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日趋成熟,金融同业拆借和证券交易市场活跃,技术市场初 具规模,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 ——重点建设成就巨大.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九五"中后期,抓住国家实施积
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进一步加快了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水利,交通,通信,电力,生态环境 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022.9 亿元,年均增长 12.8%. 一批重点工程的建成,基本解决了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活 条件,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九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268.5 元,年均增长 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5524.5 元,年均增长 6.6%,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渐趋合理.扶贫攻坚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预定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 370 万人.农村居民生活正在稳步迈向小康,城镇居民生活已基本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逐步增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档案,广播, 电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九五"期末,全省总人口达到 5960 万人,年均 人口自然增长率6.5‰,人均预期寿命 71 岁,城镇登记失业率3.5%,城镇化水平 33%,高等教育入 学率 14%,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5%和 93%. 在正确估计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一是产业 结构仍不够合理,层次较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农产品优质率不高,农业效益较低,农民增收困难;三是体制 创新,科技创新任务仍很繁重,机制不灵活,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不够高;四是观念环境未能很好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任务艰巨,经济外向度不高,综合优 势发挥不够;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就业,失业压力大. (二) "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 1.国际经济环境对我省发展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际经济环境对我省的影响,将主要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现出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 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的容量,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动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 会.这有利于改善我省对外经济贸易的国际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外来投资,有利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速经济国际化进程.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 加快,势必加剧世界范围的竞争,进一步加大了我省拓展市场空间的压力. ——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有利于我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对现有产业进行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内部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推动下, 有利于加速我省国有经济的改革,重组和调整.但我省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将直接面 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面临被淘汰的严峻局面.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有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拥有一大 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密集,人才富集,必将有力推进我省知识创新,促进高技术产
2
业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全省未来的主导产业并带动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 总体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不强,一段时期内在与发达国家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大大推进我省市场化改革进程,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 平,推进依法治省.但目前政府在行使宏观管理职能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带有很强的 计划经济色彩,对一些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还存在政府包办,替代的现象,对一 些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则往往缺乏必要的调控,办事效率不够高.政府职能转变的任 务还很艰巨.法治环境也不适应与国际经济对接的要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 在,重合同,守信用的法律意识不强,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差距. 2.国内经济环境对我省发展的影响 国内经济环境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变化及其对我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必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 制环境.我省市场化程度不高,加快体制创新仍是"十五"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内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一般性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使我省产品面临更激烈 的市场竞争,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同时也为我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动 力与环境. ——国内区域间的竞争态势将更趋激烈.部分沿海省,市将利用"先发效应"在二十一 世纪初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使西部地区可利用"后发优势"及 政策效应,加快发展步伐.我省经济发展面临东西夹击的态势.必须充分发挥我省"承东联 西,南北交汇,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充分 利用长江经济带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因势利导,东引 西联,东拓西进,促进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 "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我国经济已出现重大转机,将进入新一轮 增长期.我省经济将加快融入全国,全球两大市场,进入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以经济结 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重要手段,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根本任务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展望"十五"时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并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的时期; 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攻坚时期;是适 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时期;是加快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是为奋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的时期.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一)战略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加 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
3
根本出发点,积极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动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实施科教 兴鄂,城镇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体制,科技,管理创新,加 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五"时期,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互协 调,相互促进. 2.处理好速度与结构,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调整和优化产 业结构,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做好速度与 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 3.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进一步放开放活应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科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 济运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4.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源,重点建设和发展在 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产业,大集团,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突出发展大中城 市和重要产业基地,带动和促进周边地区及贫困地区协调发展. 5.处理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加大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 展. (三)战略目标 改革攻坚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省经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经济外向度有较大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 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重大项目,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名牌产品, 壮大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汽车,钢铁,电力,建筑建材,纺 织服装等现有优势产业得到提升优化,高技术产业,教育,旅游等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加快; 交通,通信优势显著增强,构筑新的"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 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的"金三角"经济高地;人 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精神文明和民 主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到 2010 年,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在 2000 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质量高于,经 济效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基本 实现振兴崛起的奋斗目标. 1.宏观调控.预计"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年均
4
增长 3.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 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 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9300 亿元左右,年均增长 9%左右.2005 年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达到 2880 亿元左右,年均增长 10%;出口总额达到 31 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 10%. "十五"期间利用外资总额 100 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 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9%. 2.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1.5:51:37.5,基础设施进一步 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 38%左右,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水平显著提高. 3.人民生活.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8% 和 5.5%;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加,城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15 平方米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3 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 会保障体系;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 9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严重危 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 4.科技教育.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 1.5%以上,科技创 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0%以上,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中 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 18%以上,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9%. 5.可持续发展.总人口控制在 6200 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0‰以内;生态 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 3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0 平方米,水土流失面 积控制在 55870 平方公里以内.城乡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控制在Ⅱ级,城市垃 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7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40%.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一)产业结构 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有重点地振兴装备制造业,有选择地发 展高技术产业,突破性地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农业和农村经济 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市 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的,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 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我省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培 植优势产品,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区域格局.促进
5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突出 抓好"种子工程"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保证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 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新机制,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鼓励城市先 进生产要素与农村优势资源融合,形成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绿色食品基地 建设,创立农产品精品名牌,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稳定棉花生产, 保持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和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具体产品产量,根据市 场需求变化分别下达年度指导计划.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转化增值率和现有 耕地产出率. 种植业.粮食生产重点发展四湖地区,丹江灌区,汉江流域,大别山南麓沿江地区的优 质大米以及鄂北岗地的优质小麦和旱杂粮.稳定棉花主产区和高产棉区面积,抓好优质棉花 基地建设,提高总体效益.扩大油料面积,重点发展鄂东南,江汉平原,鄂中北,鄂西南油 料生产,基本普及"双低"油菜.突出发展特色水果业,建设以柑桔,脐橙为主的长江,清 江,大型库区水果带以及鄂南猕猴桃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名,优,精,细蔬菜,高寒山区重 点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继续发展优质茶,魔芋等特产经济作物. 养殖业.继续发展以生猪,牛,羊,禽蛋类和特种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提高瘦肉型优 质猪和地方特禽养殖的比重.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场建设,发展草食,节粮型畜牧业, 重点建设汉江流域肉牛,清江流域肉羊,长江流域优质猪禽和鄂东山区特色养殖基地.大力 调优饲料生产结构.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加速品种更新换代,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 水产养殖业,积 极发展工厂化养殖,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库和稻田养殖,抓好水产品精加工,深加 工,在抓好大宗水产品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保健,观赏,工艺水产品.建设面向全国的苗种繁 育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水生经济植物和水生疏菜. 林业.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林业结构,重点 抓好生态林建设,适度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增加木质产品有效 供给.突破性发展林特产业和产品,使名,特,优,新产品形成批量和产业. 新兴农业. 加快建设大中城市郊区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积极发展花卉产业, 园艺农业,观赏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把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优势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 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抓好农产品的加工转 化,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走集约 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鼓励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资金,技术入股,兴办龙头企业. 重点支持农业高技术龙头企业,使之发展成为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促进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逐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通过合同契约,股份
6
合作,价格保护和服务,返利等多种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加快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 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乡镇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饮料,储藏,保鲜和运 输业.大力发展中介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朝着工业化,专 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联合,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发展一 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提升产业层次.适应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商贸, 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旅游,娱乐等服务业. 开展资本营运,培植具有一定规模的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乡镇企业集 团,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优化乡镇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增强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 场应变能力. 2.工业,建筑业和高技术产业 以提高全省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中心, 着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 化升级.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化.重视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大集团,大公司,壮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培植若干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名牌产品,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 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 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制造 业要推广应用信息网络,计算机集成,虚拟制造等先进技术.能源工业要推广应用洁净煤利 用,电站烟气脱硫等新技术.原材料工业要推广应用先进选冶工艺,短流程工艺,节能低污 染等先进技术.纺织工业要推广应用先进的后整理工艺等技术. 汽车工业.重点发展轻型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支持东风汽车集团与国外跨国公 司实施全方位的战略性合作,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富康轿车主要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开发 新车型,力争形成国际性品牌.载货车主要是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向轻,重两极发展.积极 发展微型车,加快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双燃料车.增强汽车零部件产品为东风公司及国内主 要整车集团的配套能力,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装备制造工业.加快抓好电工电器,基础机械及基础零部件三个行业的改组改造步伐, 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抓住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机遇, 支持大型电站锅炉及配套产品开发,形成输发电设备生产整体配套能力.重点发展数控重型 和精密机床,大型宽台面双台联动及数控板材加工机械,数控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业,以及城
7
市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环保设备制造业. 钢铁工业.重点支持武钢,冶钢,鄂钢发展,淘汰小电炉,小转炉,多火成材轧机等落 后设备,关闭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加快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积极推进 以高炉喷煤,连铸,连轧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以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到"十五" 期末,武钢总体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板带生产基地. 化学工业.继续稳定发展农用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适度发展石油化 工.农用化工重点是对一批中小氮肥企业实施改造提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氮磷钾复合肥. 磷化工重点是对小磷铵企业实施"三改四""三改六"改造工程.盐化工要充分发挥"盐碱"结 , 合,热电结合的优势,扩大重质碱生产. 建材工业.重点支持华新,葛洲坝,光化等大型水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按照 "建大改小"的原则,对中小水泥企业实施改造,淘汰小立窑设备,关闭一批小水泥企业.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以及节能,节地,高强,轻质,保温性能好的 新型建筑材料. 轻纺工业.提高整体素质,增强骨干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以服装,棉纺织两个 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为重点,提高出口创汇水平.扩大鄂东服装走廊名牌服装产品市 场占有率.棉纺能力控制在 330 万锭左右.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改造,提高,壮大造纸,轻 工机械,卷烟等行业.开发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消费产品. ——振兴建筑业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依托优势建筑企业,组建 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整合省域内设计,施工,监理力量,形成整体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国 内市场.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形成有序竞争 机制,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市场导向,技术驱动,自主创新,开放引进,重点突破, 总体跟进"的方针,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力 争以局部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带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推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光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光通信技术,显示技术,光存储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积极 发展优势软件业,基本形成全国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工程.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生物农药,生 物饲料,生物有机肥,基因工程药物及疫苗,发酵工程产品,形成居全国领先地位的优势产 业. 新材料.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专用材料,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农膜母 料等农用新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等新材料,壮大规模和实力. 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快速原型技术,
8
数控技术,传感技术,为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高技术产业布局.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步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鄂州—黄石—黄 冈,荆门—荆州—宜昌,孝感—随州—襄樊—十堰为辐射线的"一点三线"的沿江高技术产 业带.强化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龙头作用,优化配置区内外研发,产业,人才,资金等要 素,把大学科技园,海外学子创业园,软件园及南湖高科技农业园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 技术产业园区. 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孵化基地, 成果转化基地,初步建成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形成在中部地区具 有显著优势,辐射全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要进一 步加强建设,突出军工科技和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促进鄂西北地区经济发展. 3.服务业 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基础, 以培育服务业发展主体和新兴优势服务业为重点, 以社会化, 产业化,现代化为方向,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层次,逐步形成机制灵活,结构合理, 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旅游业.按照突出城市,依托干线,巩固区域,形成网络的总体思路,以武汉为龙头, 宜昌,十堰为重点,形成"一圈三区" (即武汉都市旅游圈,大三峡,民俗风情,神农架原 始森林生态旅游区,楚文化,三国文化旅游区和大岳武当文化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形成以 若干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市为支撑,品牌景区为核心,点,线,面结合,并与国内, 国际相衔接的开放型旅游网络结构.形成管理科学,体系完善,功能配套,效益显著的旅游 大产业.开发一批在海内外市场有影响的旅游精品名牌产品,积极发展多种旅游形式.完善 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食,住,行,游,娱,购等相互促进的综合产业体系和配套服 务体系.培育一支综合业务素质较高的导游队伍. 教育培训业.探索多种办学方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积极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 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 文化娱乐业.加大广播,影视,演艺,文博,出版,档案等行业的改革力度,探索多种形式 与途径,培育文化市场,使其发展成为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产业. 体育健身业.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推进运动项目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加快实施"全民 健身计划" ,全面推进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及设施建设,带动和引导社会对体育健身项目的 投资,扩大群众的体育消费.培育,拓展和完善体育市场,扩大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 房地产业.加快房地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住宅开发经营体系,培育,发展,规范房地产 中介服务,发展和推广物业管理,拓展银行住房金融信贷业务范围. 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网点建 设,将其纳入城市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社区 服务企业,开拓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重点发展家政服务,修理服务, 托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
9
金融保险业.扩大金融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组建中外合资金 融机构.稳步发展中小金融保险机构.规范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市商业 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行为.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支持全省经济发展.发展金融 保险中介机构,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积极开展和扩大各类消费信贷业务,加快金融服务 现代化.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民营金融机构发展途径. 贸易流通业.加快贸易流通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大型骨干流通企业.积极 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货仓式商场等新型业态.鼓励流 通企业与生产企业的资本和产品联合,发展一体化经营.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 资新型业态. 邮电通信服务业. 积极推进邮电通信各种新业务及增值业务,智能业务的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和 范围,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加强邮政通信保障支持系统,现代化管理系统和智能系统建设,加 快邮政通信网向信息网过渡. 交通运输服务业.拓展运输服务领域和范围,逐步使综合运输体系向运输,仓储,加工, 配送等综合物流方面发展.按照国家总体规划,完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系统,建立集装箱 联运系统. 会展业.以武汉市,宜昌市为重点,充分利用特大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三峡工程的知 名度及巨大影响,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各类文化艺术节,发展会展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二)区域经济 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沿路产业经济带为支撑,以江汉平原为腹地,抓住西部大开发 机遇,加快鄂西地区及其它老,少,边,穷,库区的发展,完善"一点四面"格局,促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 1.武汉市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速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 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实现国民经济整体起飞,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系 统. 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再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把武汉市 建设成为国际性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武汉城市经济圈,充分发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和 对外辐射的龙头作用. 2.沿江,沿路产业经济带 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在构成综合交通大通道的基础上,加 快长江,汉江,清江,铁路干线,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尽快 形成汽车,钢铁,电力,建筑建材,纺织服装产业经济带和高技术产业经济带,兴起沿江, 沿路城镇群,构筑全省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体系. 3. "金三角"地区
10
加快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以江汉平原为腹地的"金三角"地区开发 开放步伐.将"金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交通通信便利,产业优势显著,城乡有机融合的经济高地. 调整,改造,提高区内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围绕重点农产 品商品基地,农产品深度加工转化增值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农业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设,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率先向富裕型生活迈进. 4. "一点四面"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继续完善以武汉为中心, 鄂东,鄂中南,鄂西北,鄂西南四大区域为四面的区域经济格局.鄂东发挥交通便利,资源 丰富,基础较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沿江和京九铁路沿线的开发建设,形成以现代工业为主 体,农业集约化水平高,第三产业发达的经济区域;鄂中南发挥区位条件好,具有较好经济 基础的综合优势,建成以现代农业,精细化工,磷化工和盐化工为主的优势产业区;鄂西南 地区发挥水电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和服务三峡工程,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中心 和全国重要的旅游区之一;鄂西北地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大开放开发 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壮大汽车工业,大力开发林特资源和发展旅游业,建 设神农架生态经济示范区,恩施州比照西部开发的有关政策酌情予以照顾. 5.区域协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省域内各区域的经济技术协作与合作.围 绕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加强与省外周边地区的合作与联动.积极发展与全国各 省,区,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基础设施 提升和强化现有优势,继续加大投入,保持适度超前发展.以建设交通大通道,构筑新的"九 省通衢"区位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统一大电网的中心结点为目标,抓紧路网,电网, 燃气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构筑公路,铁路,航空和管线通道,继续搞好水利设施建设,为 我省经济腾飞奠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1.公路 以"贯通,连接,升等,配套"为目标,构筑对内对外公路网,形成"外通内畅" ,通 达全省,辐射全国的安全,快速,经济,便利,舒适的大通道.争取建成高速公路 1000 公 里左右,高速公路实现从武汉连通相邻省,市的省会城市和首府城市,省内高速公路经过的 地方,县(市)有接口.加快武汉大外环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18 个与国道和高速公 路连接的放射状出口通道.加快公路网改造升级,从武汉到市州及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 上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基本高等级化,县乡通等级公路,村村基本通公路.加快客货站 场的建设改造,适应公路运输现代化需要. 2.水运 以提高航道通过能力和逐步高速化为目标,重点抓好"三江一网" (长江,汉江,清江,
11
江汉平原航道网) ,三峡库区水运复建工程和重点港口建设,重铸我省"通江达海"的优势. 3.铁路 以推进境内铁路干线电气化,形成内外通畅,优质高效运输网为目标,充分发挥南北走 向铁路主干线的重要作用,加快东西走向铁路的建设,构筑沿江铁路大通道,强化省域铁路 在全国路网中的重要枢纽作用. 4.航空 提高航空在我省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等级,完善配套,扩大能力.重点建设干线机场, 扩建支线机场,尽快将武汉天河机场建成国家枢纽机场. 5.管道 配合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加快长距离输油(气)管道建设,基本形成全省输油(气)管 道网络. 6.电力 抓住西部大开发,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先实施的难得机 , 遇,实现又一次电力大发展.加快汉江,清江梯级水电开发.配合三峡电力输送,实施高压 网"落地工程" ,积极消纳三峡电力.形成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和电力调度中心,继续开展 配套火电站前期工作,进一步搞好城乡电网改造.提高人均用电水平,推进全省电气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利用"川气东输""西气东输"的有利条件,优化我省燃料,原料结构.继续 , 进行核电发展的规划论证工作. 7.水利 以建立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强全 省水利工程建设,继续举全省之力参与,支持,服务三峡工程建设,重点抓好长江,汉江堤防整 险加固,大中型水库整险加固,重点城市防洪和骨干排涝抗旱工程建设,抓好大型灌区改造,农 村饮水,鄂西北山区蓄水工程建设,继续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城乡节水工程建设步 伐,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积极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努力提高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8.城乡基础设施 适应加快城镇化的要求,大力加强城镇能源供应,供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生态 环境及防灾设施建设,重点搞好供水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道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城 市绿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农村电网,道路通达程度,安全饮用水,邮政通信 及医疗,教育设施等方面取得进展.继续发展气象,测绘,档案等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为 城乡建设和生产生活提供及时,准确,优质的信息与服务. (四)城镇化 遵循经济和城镇发展规律,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城乡经 济的良性互动.到 2005 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 38%左右,初步形成分工有序,功能完善,布
12
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的城镇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体现地区经济发 展的阶段性和差别性,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协调城乡利 益关系,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户籍限制,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 动,推动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 ——提升武汉市城市功能.优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强化提升作为华中区 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各项功能.着力构建"五大工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和农业产业化 , 新体系,带动省内其它区域发展,加强与其它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 ——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实力.加快襄樊,黄石,宜昌,荆州,十堰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发 展,扩大承载能力,增强整体实力,完善综合功能,形成区域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重视发展小城镇.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扩张为主,新建为辅,政府推动, 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县城和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为重点,形成在大中城市周边发展卫星城镇, 依托长江,汉江,清江,铁路及公路国道主干线发展中心城镇,边远区域发展"口子镇"的 小城镇布局.健全小城镇功能,引导适宜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农业产业化服务为重 点,兴办各种服务业.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壮大发展城镇群.在各个等级城镇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鄂东城镇群,三峡 城镇群,江汉平原城镇群,鄂北城镇群,从整体上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 (五)信息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为 目标,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全省宽带,高速多媒体信息网络,突破性地发展信息产业,加快 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使信息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 长点. 1.信息资源 树立信息资源是重要生产要素的观点,加大开发信息资源的力度,按照实现信息资源共 享的要求,合理规划和开发信息资源,打破行业垄断,建成分层次,能满足各类需求的信息 资源体系;建设全省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公共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健全公共信息网,加快武 汉信息港和广播电视系统信息资源建设.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全省信息高速公路为目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建设宽带高速信息网 和接入网.启动"数字湖北"工程.积极建设以 SDH (光同步数字系统)为基础,并采用 DWDM (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大容量光纤传输网,完善省级骨干传输网.大力发展接入网,以光 纤尽量靠近用户为原则,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接入方式.扩大利用因特网,促进"三网" (电
13
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融合与发展.适时建设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网.以数字化, 双向化和宽带化为方向,实施用户分配网的升级改造,加快电信本地网建设.加快政府专用 网建设,建立公共服务网络和专业网.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信息产业 加快推进我省具有优势的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的产业化,振兴电子信息产品 制造业.重点抓好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以通信,光电子,新型元器件及网络产品为 基础,以计算机,数字视听产品为补充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和技术创新力 度,走生产集约化,产品系列化的规模经营之路,增强制造能力,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系统 集成能力.积极开发 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GPS/GIS/RS(全球定位系 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系统) 多媒体教育等优势领域软件,推进软件产业化.以互联网 , 和网络服务为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面向居民生活与消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 务. 4.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信息化步伐. ——在继续推进和完善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重大信息工程的同时,加快国民经济 和社会服务各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上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 政府,法规,公告,办事程序,统计等信息发布的网络化.逐步提高我省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研制和开发适合家庭的新型信息产品,稳步推进家庭信息化.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鼓励大中 型企业积极采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ERP) ,智能化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 制造(CAD/CAM)等先进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 网络化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 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 ——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武汉 电子商务宽带网络平台,在金融,证券,商贸领域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 ——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积极推进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 识和技能.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为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发展,规 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信息化建设重大工程审批管理制度, 制定信息市场管理办法,制定信息安全分级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 家机密,商业秘密和隐私权的保护. (六)对外经济 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我省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的进程,基本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大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力度,充分
14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规模和层次,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素质和整 体效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 的差距. 1.对外贸易 ——加速外贸企业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向科贸,工贸,农贸,商贸一体化企业过渡,培 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企业集团. ——努力拓展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充分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各国的贸易 互惠条件,巩固,扩大美国,日本,东南亚,欧洲市场,努力开拓非洲,南美,俄罗斯,东 欧等市场.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机电,船舶,纺织,服 装,工艺品,精细化工,钢铁制品等产品出口.坚持"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的方针, 加快发展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生物工程,激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技术和产品出口,成为我 省出口新的增长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出口增长方 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开放外贸经营权,推动各类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发展自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出口,使之成为我省出口的主力,大力扶植民营,私营出口企业,形成全省出口主体的多元 化. ——充分发挥我省加工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加工贸易出口比例,有计划地建立发展出口 加工贸易区. 2.利用外资 ——调整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外资投向.坚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适度借用国外 贷款.争取借用国外优惠贷款,适度借用中长期贷款,谨慎借用国际商业贷款,严格控制借 用短期贷款,优化外债结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化,环保,基础设施及高技术产业. 引进先进和适用工业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逐步开放,引导外资进入金融,商贸, 旅游,信息,咨询,教育,卫生等服务领域.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造,促进外资 与国有资产有效嫁接重组. ——积极开展 BOT,项目融资,出让经营权,股权融资,证券融资等多种新的利用外资 方式.鼓励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境外上市,积极吸引境外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我省优 势区域和领域.重点吸引国际大财团,大公司投资.鼓励外商参与我省交通,通信,能源, 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我省利用外资的吸引力.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 国民待遇.清理和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外收费,重点解决"三乱"问题,为外商投资企 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现有"三资"企业更好发展,起到"以外引外"的作用.按照 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建立健全高效服务体系.
15
——加强外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坚持银行自主审贷,杜绝行政干预,按期偿还国外 贷款.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动向,注意使用贷款结算币种结构,防范和减少汇率风险. 3. "走出去" 积极采取"走出去"的举措,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企业 大胆地,积极地以不同形式到境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扩大境外加工装配业务,就地生产, 就地加工,就地销售,提高资本经营能力和企业经营效益.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 出,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 (七)科技创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推进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 1.创新体系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设重点领域工程 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体的知识创 新体系,积极支持在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以优势领 域和重点学科为基础,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 和地球科学等知识创新基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2.研究开发 按照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针对我省与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共性问题, 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储备.培育一批具有国 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根据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 加大技术开发力度.着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选育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 进制造技术等.建立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组合我省汽车,钢铁,信息 等产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军工企业,军事院校,军工研究所的科技开发优势,支撑 现有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3.技术推广应用 围绕促进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 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围绕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切实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 收和创新,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抓 好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科学普及 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建立以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主体的知识传播体系.抓好科普重点 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实施"湖北省科学素质工程" ,提高全省国民科 技素质. 5.体制创新
16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整体并入企 业或改制为企业,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建设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 (八)人才与教育 1.人才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保持人才总量增长,优化 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布局.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环境,努力建设一 支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高素质, 复合型的领导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实施人才素质工程.通过结构调整,继续教育等手段,盘 活现有人才存量,提高农业的人才密度,优化工业人才结构,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急需人才, 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实施高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工程和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工 程,通过政策导向,市场配置等手段,优化人才增量,积极培养,引进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 的高级研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熟悉国际惯例的法律,金融,会计, 咨询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环境.改革人事人才管理制度,采取股票期权制, 年薪制等措施,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和创业环境. ——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围绕人才结构调整的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 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人才市场网络,积极发展网 上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 2.教育 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加快教育改革,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 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盘活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发 展,服务全国的教育体系,为经济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保障基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保 持我省教育总体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巩固农村和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加大 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扶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农科教结合,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高 农村劳动者素质. ——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继续实施"512"工程,进一步调整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形成 大众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 ——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全省高等教育在全国高教体系中的整体优势.重点 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知名高水平大学.继续加大湖北大学等省属重点高校
17
建设力度,争取 2-3 所成为国内知名高校.创办 1-2 所在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民办高校. 继续完善一个中心城市设置一所本科院校,一所社区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布局. ——加快实施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建立覆盖 全省城乡,并向全国辐射的教育信息系统.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教育结 构和布局.积极鼓 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形成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格局.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走出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国有政办"的圈子,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实行社会化 和多元化投入.理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与政府管理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改革 考试制度. (九)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1.人民生活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 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满足 居民的各种服务性消费需求.加强城乡供水,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重 视安全生产,切实维护劳动者生命安全.改革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明确各类卫生机构的职责. 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机构.实行公私分立,医药分离,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发展模式.理 顺卫生收费及补偿机制.稳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着力推动农村健康工程,扶持贫困地区卫 生事业发展.加强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监测和防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实现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 2.劳动就业 ——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按照"科学化, 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和规范民间职业介绍机构,健 全职业介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加快地方劳动力市场法规的 制定,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形成法制健全,调控 有力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现劳动者自 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实 现国有企业被裁减人员直接进入失业保险和市场就业.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结合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把新兴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 社区服务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作为就业增长点,作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 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扶持失业人员
18
通过兴办经济实体自谋职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促使失业人员转向新的行业就业. ——积极有序地向国外,省外输出劳动力.国际劳务输出,改变单一的承包大型建筑工 程和体力型劳务输出方式,把官方和民间力量结合起来,多渠道,多方式地组织劳务输出; 国内劳务输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根据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劳 动力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我省人才和劳动力向西部地区有序输出. ——加快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实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 入制度,大力推行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3.社会保障 继续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社 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覆盖面,提高征缴率,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证资金来 源,完善现行统筹机制,提高统筹层次,基本形成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做好与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等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并朝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保统一" 的方向发展.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形成以基本社会保险为重点,以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 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 金按时足额发放,稳定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养老保险.建立覆盖城镇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 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省级统筹办法,加强基金调剂,确保离退休人员 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 则,研究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收缴办法,规范各种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开 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基本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省城镇企业,事业, 机关单位及其职工中建立起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实行用人单位与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的缴费办 法.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等基本医疗服务设施与医疗服务管理体系, 建立医疗机构,患者和社会保险机构三方有效制约的机制.基本实现市,州级统筹,保证基 金收缴与支付平衡.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补助,企事业单位补充的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社 会医疗救助体系. ——失业保险.完善用人单位,职工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机制.按照分类指导的 原则,逐步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实现失业保险由县级统 筹向市,州级统筹的过渡.建立省级调剂金,提高基金调剂能力.健全和增强失业保险促进 再就业的功能. ——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它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建立工伤保险与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机制,实现工伤保险社会化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城镇职工生 育保险制度,实现生育保险基金社会化管理.
19
——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实施社会保险覆盖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 立社会保险基金统一征缴机制,对各项社会保险费实行集中征缴,提高征缴效率.建立多渠 道的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机制.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和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标准, 使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专款专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采取安全, 灵活的投资组合,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保障事业的社会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政府 宏观调控,民办公助,法人管理,实行成本核算的新机制.进一步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逐步加大社会救济力度. (十)人口,资源与环境 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加 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防灾减 灾能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1.人口 ——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 促进优生优育,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体系.把计划生 育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和手段加强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加 强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引导和调控,使人口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加强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 为补充的养老机制,逐步形成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 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 2.生态建设和保护 以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为目标,以恢复,保护和发展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防治生态 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为重点,以封山育(护)林和种草护坡为主要方式,从保,退,造,补, 封等方面入手,加强综合治理,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是:继续组织实施三峡库区,清 江流域及汉江中上游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治理,抓好神农架等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改善长 江流域生态环境,使三峡,隔河岩等重点水利枢纽工程长期发挥效能.进一步抓好三峡库区, 丹江库区,大别山南麓,清江流域,桐柏山区,汉江中游,幕阜山区,江汉平原周边浅丘区 生态建设的综合治理,同时做好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快汉江中上游和鄂东水土流失 的防治,以及长江,鄂北岗地防护林建设,建立防风林带和农田林网为主体的多功能防护林 体系,抓好部分县(市)生态农业示范,扩建新建部分重点地区自然保护区. 3.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20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矿产等资源, 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 城乡和工矿用地整理和复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坚持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积极推行 水务管理体制,做到流域,城乡,供排等水务一体化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开发 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管理,实行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地质勘查分制运行,促进 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有序发展.控制矿产开发利用总量,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结 构和布局,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加强优势矿产的勘查和开发,有效保护和开发地质遗迹等 自然遗产. 4.环境保护与治理 继续抓好"三河" (小清河,竹皮河,府河)"三湖" , (东湖,墨水湖,磁湖)水污染的 综合治理,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加强对重要流域段面,重点区域 水环境治理及酸雨控制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按照水功能区划,加强水源地保护,控制污染总 量,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及危险废物处置,收贮水平,改善城乡环境质量.重点启动以 长江流域湖北段,汉江流域湖北段水污染问题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工程,改善长江中上游,汉 江流域水污染状况.加强对酸雨控制区的治理,以西气东输为契机,重点改变沿线地区的燃 料结构,提高城市气化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抓好重要行业的污染防治, 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源.继续推行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和污染源的全面达标和持证排放制 度,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对电磁辐射及放 射性废物的监测,提高处置能力. 5.防灾减灾 以抗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为重点,继续搞好大江大河治理,提高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防 洪抗旱能力.提高大中城市及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防震减灾能力,开展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 等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抓好长江流 域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湖北中心,新一代灾害性天气立体监测网,湖北省气象服务综合系统建设, 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水平与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 四,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建设 (一)观念环境 "十五"时期,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一是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观念,树 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壮志.二是破除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观念,树立求真务 实,实干兴鄂的思想作风.三是破除自我封闭,自我感觉良好的观念,树立开放意识, 竞争意识.四是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五是破除 盲目跟风,大哄大嗡的观念,树立扎扎实实,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21
(二)体制环境 1.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按照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保持 国有经济在若干重要领域的支配地位,其它领域要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减少国有成份.今后 我省国有资本原则上不再用于新建国有独资企业,主要采取控股,参股的方式投资. ——进一步解放思想,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除国家明令 禁止的外,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行业,发展规模,发展形式,发展比重上的不合理规定,在 法律地位和社会身份,以及价格,税收,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与公有制经济 的同等待遇,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和有针对性地 制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县域经济民营化步伐,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提高.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切实推进政企分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积极探 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建 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 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 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托管,租赁,出售, 员工持股等方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继续执行现行的国有企业兼并破产政策,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非国有企业,外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推进非上市国有 企业股权结构改造,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 3.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采取 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快"放小活小"的进程,引导中小企业尽快建立民营机制.建立扶持中小企 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协调 发展. 4.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加大预算制度改革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 度和约束力.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规范的省级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和监审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税费改革,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将绝大 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规范管理.完善以分税制为主的分级财税体制,合理划分省与地 方各级政府的事权,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金融体制改革.积极适应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要求,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发 展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组建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股份制商业 银行营运试点工作.发展我省区域性股份制保险公司,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积极引进外
22
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拓宽中小企 业融资渠道. ——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 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基本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 的投融资体制.政府主要采取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投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和引导.对企业出 资建设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类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对政府财政性投资安排的项目,进一 步强化规范管理,完善国家重大投资项目稽察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引 导,促进其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投资中介组织 市场化改革.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审批制度,理顺 政府及其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把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交给国有资产经营机构, 把生产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把应由社会承担的服务性事务交给中介组织.政府管理经济以 间接方式为主,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立 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 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改善和加 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利用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 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根据经济形势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国 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6.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服务,沟通,评估,公证,监督和仲裁作用,加快发 展各类中介组织.大力发展科技咨询,经济信息咨询,战略决策咨询,科技情报检索等信息 咨询中介组织.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会计,法律,咨询和农产品流通等中介组织.培养从事中介服务业的高层 次技术管理人才,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各类 中介组织要与政府部门脱钩.抓紧制定和完善各类中介组织行为规范,严格资格认定,强化 行业自律. (三)政策环境 1.财政政策. "十五"初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根据经济运行走势, 适时调整财政政策方向和力度.坚持收支平衡原则,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的 资金需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竞争性投资领域,压缩一般性项 目投资,要把社会保障支出足额列入预算,增加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方面的 支出.加强效益财政建设,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 重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
23
2.投资政策.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较快增长,着力启动社会投资.围绕结构调 整,引导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3.价格政策.健全价格总水平监测制度,把握市场价格趋势,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充 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积极稳妥地调整价格结构,依法加强价格和收费监督管理.完善重要 商品储备制度及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建立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机制. 4.收入分配政策.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确定企业自主分配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 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行和规范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 资报酬,积极试行经营者持股制度.推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参与收益分配,开展职工持股, 科技成果入股,劳动分红,企业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试点.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规 范分配秩序.在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基础上,逐步建立个人收入申报制度.改进和加强对个 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和监管,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抑制收入差距扩大. 5.消费政策.加快调整消费政策,营造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信心,改善消费预期, 促进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清除消费政策性障碍,大力培育住房,教育,汽车,旅游,电信等 新的消费热点. 6.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政府间贷款和外国政府援助,以 及利用财政债券,发行彩票,财政贴息等多种筹资方式,兴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防 疫,计划生育,公共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及资源保护,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事业. (四)市场环境 1.继续发展流通市场 以培育和发展商品批发市场为重点,沿江(长江,汉江,清江) ,沿线(铁路,公路主 干线) ,沿边(全省周边)展开市场布局,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三江(长江,汉江,清江) 为主轴,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黄石,宜昌,襄樊等中等城市为枢纽,以江汉平原为腹地, 以"口子镇"为周边前沿的城乡联通,全方位开放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巩固我省内陆地区重 要的商品物质集散地的基础地位,着重建设农产品,日用品批发市场和内陆地区的汽车,金 属制品,化工产品交易中心.根据发展大流通和统一市场的要求,加大物流设施建设力度, 建设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的市场载体.继续加强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和战略物质储备设施 的建设.深化流通企业改革,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创新.扶持跨地区,跨 行业,跨国经营的大型流通集团的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规范发展资本市场,调整融资结构,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非上市直接融资规模. 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发挥其在资产重组中的作用.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和劳动力 合理流动.加快发展房地产市场,建立房地产二级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 活跃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实行地价与房价分离,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物业管理收费.积极 发展技术,信息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交易活动的专业化和形式多样化.
24
3.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准入政策,扩大准入领域,规范准入条件.除个别涉及国 家安全的领域外,取消一切限制,歧视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规定,创造各种所有制,各类 企业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清理各种规章制度,坚决禁止,取缔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地方性, 部门性政策,取消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破除地方封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4.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 维护市场秩序,依法追究逃废债务,不履行合同契约等行为,提高市场信用.严厉打击 制假,售假行为,严格查处市场封锁,价格欺诈,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 加强标准化,计量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强化质量技术监督.发挥 消费者协会,社会舆论等对市场的监督作用,促进公平交易. (五)民主法制环境 1.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和认真听取人民代表的意见与建议,切实保障人民 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 民团体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完善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民族关系.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 教信仰自由,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坚决取缔邪 教.团结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我省的经济建设. 2.继续加强地方立法工作 加强地方立法步伐,以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制定地 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突出抓好能够促进全省宏观经济管理,科教兴鄂,可持续发展,对外 开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规章的制定.对不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要及时进行修改或废止.健全地方立法体系,提高地方立法质量.通过 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立,废,改" ,基本建立起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与我省改革开 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体系. 3.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省 继续抓好宪法和各专业法的宣传,大力普及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及各项新出台的法律,法 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权利与义务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护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执法水平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严格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依照和运用法律,法规, 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实施管 理.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加大执法力度,从
25
严执政.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5.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 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实施.建立和健全全省执 法监督体系,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监督,逐步形成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协 和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及新闻舆论等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 监督职能作用,各级行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加强人民政协的民 主监督作用.主动听取政协和各社会团体的意见. 6.建立和健全法律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全省法律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规范法律服 务市场,加强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工作. 7.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努力创造良好 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公安机关警务保障建设,加快实施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 . 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依照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打击各种腐败行为,严惩腐败分子. (六)精神文明环境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精神支柱,牢 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凝聚和 激励全省人民的力量,艰苦奋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 动力和舆论氛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巩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 局面. 1.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广泛,深入,持久地抓好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和教 育活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做好思想政 治工作,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优势"作用, "中心环节"作用和"生命线"作用.大 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和湖北精神,开展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努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 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深入开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 法和科学知识教育,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 2.继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 多样化.努力弘扬荆楚文化,继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努
26
力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湖北特色的优秀作品,继续抓好"五个一工程"的生产,多出精 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引导大众文化消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开拓文化市场,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持 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建立繁荣文化的保障机制,多渠 道筹资,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重点扶持一批精神文明标志工程.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 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 理论支撑,行动动力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3.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家庭, 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推进,协 调发展,逐步延伸拓展,不断提高全省干部群众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努力 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和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优化社区环 境,发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维护社区稳定,夯实文明城市的基础.切实抓好小城镇 的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小城镇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遏制各种封建 迷信和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突出抓好 各级政府机关和政府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抓好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的行风建设.坚 持以德治省,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制定和实行适 应社会发展新要求的道德建设指导规划,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 (一)规划体系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湖 ) 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而成. "十五" 计划包括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 "十五"计划规划期为 2001 到 2005 年. "十五"计划是二十一世纪初期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是"十 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主要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和政府工 作重点.规划的指标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 (二)实施机制 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必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 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形成政府引导,广泛参与,衔接协调,保障实施的机制. 1.加强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引导 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关要依据《纲要》 ,结合部门实际,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各 级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纲要》制定本级政府"十五"计划纲要. 2.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和积极贯彻执行政府的战略意图, 把政府战略与企业发
27
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政府规划目标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把追求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 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 3.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根据《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对《纲要》实 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纲要》实施.省政府规划主管部 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纲要》执行情况向省政府报告,并按程序由省政府向省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三)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拓展区域经济布局,构筑实现"十五"目标的坚实基础,必须 选择一批能够充分发挥我省产业优势,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重大建设工程,在关系经济和社 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或薄弱环节,组织引导社会投资或者直接配置资源,确保一批重点工 程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十五"时期应重点抓好"七大建设工程"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生 态环境建设工程.重点抓好长江,汉江堤防建设,以及大中型水库整险加固,平垸行洪,退 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同时抓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 程建设.二是能源交通和邮电通信综合网络工程.能源方面,重点抓好一个基地(鄂西水 电基地)和两大通道( "西电东送"电网大通道, "西气东输"天然气大通道)建设,同时积 极发展热电,风电,垃圾发电,地热,集约化沼气,秸秆气化等节能和新能源项目建设;交 通方面,重点抓好国道主干线,与西部省市连结的大通道以及沿江铁路,桥梁建设;邮电通 信方面,重点抓好电信网,邮政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有线电话,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多 媒体通信的发展.三是重点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骨干工程.重点传统产业方面,抓好以 汽车,钢铁,纺织,化工工业为重点的工业骨干项目建设;高技术产业方面,重点抓好光电 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四是市场体系建 设工程.重点是加快培育各类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五是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重点抓好省属重点院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以及精神文明标志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 抓好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六是城市环保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 程.重点进行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城市道路,城市交通设施,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 方面项目建设.七是三峡配套及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主要是抓好三峡库区四县市污水 治理,库区,库岸防护林等工程,做好移民工程,补偿工程,碾盘山工程,引江济汉,闸站 改造,航道整治,环境治理等的前期论证工作,争取补偿工程同步建设. (四)增强应对能力 在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日益加深的环境中,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施规划目标 和任务,必须加强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和把握,增强应变能力. "十五" 计划实施中要针对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点问题, 如经济增长速度,
28
结构调整,就业,重大自然灾害,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平稳过渡等,加强分析研究,把握好变 化趋势,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处理好国防建设,人民防空,交通战备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 方针,切实作好军民兼容,把国防需求,人民防空,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纳入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之中统筹安排,加强重要战略物质的储备,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动员,交通运输综 合保障和防空袭能力,促进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9
- 湖北随州天气 >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1-09-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 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 pdf 文档作者: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经理: 单位: 分类: 创建时间: 1996-12-17 01:32:42 上次保存者: 修订次数: 编辑时间: 文档创建者: 修订: 加密标识: 幻灯片: 段落数: 字节数: 备注: 演示格式: 上次保存时间: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PDF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湖北省民用爆破器材行业
下一篇:11月上旬湖北粮食市场监测情况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湖北随州天气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湖北随州天气预报 今天天气湖北随州 湖北随州人才网 2011湖北随州银杏谷 湖北随州房产网 湖北随州蜈蚣养殖基地 湖北随州打架斗殴查询 湖北随州七星花园房价 湖北随州二手车市场
- 大家在找
-
- · 小灵童母婴用品
- · 黑客免费送dnf天空号
- · 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
- · 上海建科院地址
- · 食品卫生学课件
- · 北京联合大学
- · 钱绍武曹雪芹头像
- · 起重吊装论坛
- · 2007年毕业生名单
- · 805管理学参考资料
- · 河北电大考试成绩查询
- · 2014湖北建筑施工副高水平能力测试结果
-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目标与措施
- ·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计
- · 初中主题班会ppt
- · 加工中心刀库乱刀
- · 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
- · 猩酋老人诗文选
- · gaz77xud3h
- · 消费心理学电子书下载
- · 智能机器人教学设计
- · 行程开关工作原理
- · autocad2007forwin7
- · 猎艳乡村txt小说下载
- · 教师专业考试试题
- · 塞班游戏下载
- · 南京化工学院
- · 推销策略与艺术作业
- · c语言数字电压表
- · 中国美术史简编朗读
- · 2011文明城市评选结果
- · 邮箱email号码
- · 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课件.ppt
- · 长沙文峰美容美发招聘
- · 贵州黔西南州地图
- · vb猜数字游戏
- · 电视剧第八号当铺
- · 链轮链条厂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