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科版 七上、七下)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副主编 郭娅玲 一、教材单元设计思路 整个初一教材的主题确定和单元安排是根据初一学生的生活逻辑来设计的.七年级上册教材由5个单元主题和14个二级主题(课)构成:扬帆起航;学会学习;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在分数的背后.七年级下册教材由5个单元主题和13个二级主题(课)构成:共同的责任;情感世界;无序与有序;我们的权益;走进社区. 二、教材分析(七上) 第一单元——"扬帆起航".学生进入中学后,首先遇到的是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总的目标是引导处于迅速成长的青春期的学生建立一个健康、快乐、美好、向上的基调,让学生喜欢中学生活.本单元包括"走进中学""昨天与今天"和"新的起点"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由浅入深地依次展开,宏观上从告别昨天,适应今天,展望明天三个角度切入,微观上落脚在了解新学校、认识新同学;适应新学习、遵循新规则、承担新角色;树立新目标、制订新计划等具体问题上.三课内容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由表及里(从感官上对新环境的感受到对新角色的体验再到理性地认识新生活),由浅入深(从了解新学校、认识新同学,到放飞理想、制定计划),对照过去(小学)认识现在(中学),展望未来第一课"走进中学"和第三课"新的起点"是重点.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在对新环境的新体验逐渐淡去时,学习问题成为他们关心的主要事件.第四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常规("学习有方法").第五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休闲不仅能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第六课"聪明以外的智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真正意义,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单元——"成长中的我"大多数女生和少数男生已经或者将开始青春期发育阶段,青春发育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为自我发展.此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发展自我是一个关键的任务.第七课"成长与烦恼",首先描述了生理发育现象,进而讨论了男女生的生理卫生.接着讨论青春发育带来的种种烦恼,包括生理上的烦恼和心理上的烦恼,接着帮助学生直面烦恼.第八课 "正视自我,成就自我",首先讲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方法和原则,然后从外表、气质、性格、能力和整体自我等角度展开,沿着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的思路,论述自我的发展.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和困难依次是:学习,人际交往.初一上学期,学生到了新的环境里,怎样与人交往,成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交往的基本要素和艺术是必要的.第九课"人类的需要",主要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交往也是发展的需要,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交往.第十课 "假如我是你",告诉学生基本的、初步的交往中的道德,即内在的德、仁、义.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负责和合作,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贯穿这一课主线的就是与人为善.第十一课 "交往有艺术",告诉学生交往的礼仪与交往的方法、技巧和艺术.礼貌待人,善于表达,学会倾听,是成功交往的外在艺术. 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考试、分数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生活主题.初一上学期期末将至,考试迫在眉捷,复习和考试成为学生最关心的事件.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首先进行复习、考试的心理和方法的分析和教育,指导学生"从容应考" ,然后引导"平静看分数" .第十三课"分数的品质",以考试作弊、说谎、改分数和抄作业答案等实际问题和现象为题材,进行诚实("诚实的检验")和公平("公平的比较")以及负责、自尊、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等的价值和道德教育.第十四课"分外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除了考试之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一学期来的表现做一个回顾和分析,养成经常反省自己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良好习惯,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和坚持不懈)的道理,为顺利进入下一学期做好思想准备.在本单元中,第十二课和第十三课是重点. 三、教材分析(七下) 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经过一个学期,学生中出现较多小团体,同时,对集体事务的热心程度有所下降.进行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教育既是学生更好地过公共生活的需要,又能在教材体系上自然转入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教育.第一课"大家之'家'"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班级、学校这个"家"说起,带领学生发现、感受、分享"家"的感觉.第二课"我与我们".个人依赖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认识集体的涵义,以集体利益为重,由个人的"小团体主义"走向真正的集体主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第三课"承担责任".以责任教育为主线,通过对集体利益的认识,体验行为和结果的关系,既要学会自我管理,对集体负责,又要有主人翁态度,参与班级、学校事务的建设,为了集体的利益多做贡献. 第二单元——"情感世界"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体验了初中新生活带来的情绪情感变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着青春发育的继续展开,情绪情感的变化将更为强烈. 本单元根据生活实际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认识——体验——行动的思路设计的.第四课"多彩情绪".认识各种类型的情绪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并能了解、应用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第五课"缤纷情感".认识情感的基本特征以及初中生常见的情感活动,体验和认识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第三单元——"无序与有序"认识规则、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并对法律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并最终走向自律的"自由"是本单元的主线.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深化,另一方面又要为后面的法制教育作好铺垫.第六课为"规则与秩序".由对生活的有序或无序状态生发的疑问导入对规则的定义、起源和一般特征的思考和认识;通过情境、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种种规则现象进行思考,说明规则的分类及"秩序来自规则,规则是秩序的必要保障"这样一个道理.第七课"法律初探".对各种规则有了一般性认识之后,在这里特别将"法律"这种特殊的规则单独提出来,加以说明.初步了解法律的起源与产生、法律的概念、特征及与其他规则的区别;通过法律解决纠纷、制裁犯罪、保护合法权益说明法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八课"心中的规则"则是力图将学生视角从法律引向道德层面,即将规则等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自律行为才是本单元的最终目标. 第四单元——"我们的权益"困扰青春期成长的不断增多的侵害与问题逐渐使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与"权益"和"自我保护"关系密切的问题,也不得不进一步关注与个人社会化关系密切的较为理性的法制教育主题.第九课"少年的权利"主.要是理解、认识中学生在规则和法律范围内都拥有哪些明确和具体的权利.引发搜集生活中的各种事例、案例,能初步将这些概念名称和生活事件联系起来.第十课"谁为我们护航".主要围绕与中学生成长中关系密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涉及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变化"和"司法保护".同时在理解权利观念同时让学生对责任和义务也要有所意识.第十一课"自我保护".权益受到侵害者要适当地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远离危险,拒绝侵害,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善用法律帮助,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权益意识,才能远离危险和暴力. 第五单元——"走进社区"到初一下学期,学生在思维、经验、行为等方面相对成熟起来,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开始更多地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与能力,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设计了这一主题..本单元着重指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十二课"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关心和了解社区.第十三课"在社区中生活",通过具体问题和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培养和发展热爱社区、奉献社区的公民素质,并进一步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服务社区、建设社区. 四、教学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这是所有教学的宗旨,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意义尤其重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包括几层含义: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4.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1.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2.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这需要教师:(1)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正在发生的事件、学生关注的事件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2)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3.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意义.进入初中以前,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术生活经验以及交友经验已经非常丰富.学生的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对学生而言,这些经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 4.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做主"的形式.自主学习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在思想品德课中,自主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调查、讨论、访谈等等,并要求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关于小组的组成,可以有几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来组织,一种是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小组成员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是异质的,也可以是同质的.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一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一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 五、教学评价建议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树立新的理念:1、教学评价是为了是教师认识,反省自己的工作,对以往的教学优势、缺点有明确认识,并能究其原因,并力图在后来的工作中改进;2、改变教师的被评价地位,树立教师自身作为评价主体的观念,从而使教师自觉反思和改进工作,达到不断完善的效果;在评价中还应该重视个体的差异,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一粗线条的,容许不同个性的教师存在,在工作、教学中可以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事、学生、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从而多角度地为教师改进工作提供信息;如学生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可以发现教师外在的特征,可以认识教师有意传达的信息也可以识教师无意传达的信息,并且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去衡量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内容以及教师的一些个人特征是否是利于教学的.教师教学评价应建立在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基础上,并且以促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六、备课 (一)解决认识问题1.怎样理解教材?教材是工具?教材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材是教学资源?2.教材要做到什么?反映课改的精神解释课标为教学改革提供空间为教和学提供必要的引导便于教、学和评价3.矛盾和问题:教材与课标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教材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差异很大)教材的功能与作用的矛盾(教材仍然承担着它不该承担的功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材与课标和评价的关系(对老师的要求太高,度如何掌握?)技能方法与知识的关系 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蓝本",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这种"蓝本化"的学习过程,在德育课上较之其它课程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德育课的教材除了体现确定性知识外,在泛政治化的影响下,更赋予了它的政治性. 新课程要求转变这种陈旧的教材观,把教材视为"文本",教材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是实施课程的手段和工具,是教学资源中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这种对教材的定位,给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挑战,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使教材本身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活力. (一)从"知识性"教材向"资源性"教材的转变.旧教材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知识点的处理. 新课程改革视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且不是惟一的资源."教材不是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 新教材淡化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资源,注重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与丰富性、生活性与生成性. (二)要做的工作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研读《课程标准》要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要基本掌握"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块的目标、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以及这三大块内容的构建体系.在标准中,要特别注意其中提到的一些动词.这些动词指向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并且内在地包含了课程标准的知识内容维度.例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这一条中有"理解、学会、调节、控制、保持"等几个动词,都是指向学生的活动,但又包含有教学的内容及教师的行为.这一条标准,要求教师要讲清楚情绪为什么是多样的,表现为哪些多样性,还更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最终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心态.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级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动词的层级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对于这些动词所表示的"课程标准"意义以及这些动词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要有准确的把握. 2.认真通读新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它是纲领、是灵魂,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读本.由于"一纲多本",《课程标准》与各套教材的结构设计和逻辑顺序不完全一致.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标》和自身使用教材的关系.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参考多本教材,但根本要以《课程标准》为标准. 结合《课程标准》,把握该册教材主题内容、教学目标和整体结构,在此基础上搞清楚各单元、各节的话题内容、教学目标和活动建议.通读教材的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读→钻研→概括→提炼. 3.重视相关材料: 主要是《教师用书》、《成长手册》,以及所任班级学生在读的相关情况等材料.学习《教师用书》和《成长手册》对加深理解《课标》和教材有着重要意义.别要以为在这些书中找不到现成的教案内容,就把它束之高阁. 4.通过相关人员了解学情: 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的父母、社区或农村村组的领导和居民.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构成情况、相关学情和学生读书的环境. (三)规划学期教学计划基本格式:1.教学目标;2.基本情况分析;3.教材简析;4.教学措施;①教改教研活动的设想 ②挖掘校本资源的设想③利用课程资源的设想④改革教学评价的设想:5.课时安排表. (四)用新理念撰写教案1.备教材 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三读"单元教材.一读为通读,边读边打记,抓住教材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二读为细读,边读边钻研,弄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思想障碍和理解误区.三读为精读,有重点地读相关内容,并勾勒本节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 2.备《课标》 对照《课程标准》,将教材中所述的话题或相关知识点,回归到《课程标准》中去,寻找《课标》P6~15中相关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3.备学生 主要了解学生在理解本节教学内容时,将遇到的思想障碍和理解误区,摸清楚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储备. 4.备活动 策划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是新教材教学着力点.在备教材、备《课标》、备学生的基础上,着力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环节,即如何设计导入新课,如何设计话题,如何开展课中的微型活动等.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那么动笔写教案就不难了.5.备资源 即精心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其中教参是最重要的文本资源) 6.备程序 即策划课堂教学程序;要把上述看的、听的、想的,进行精心提练、整合教学程序,构建教学模式.设想教学过程中要分几步进行,每一步之间如何保持内在联系,使各步之间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至此就可以动笔写教案了.教案的基本格式:教案分为:⑴单元教案;⑵课时教案1.单元教案: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材简析;④活动设想;⑤课时安排.2.课时教案: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材简析;④活动设想;⑤教具:⑥教学过程. (五)选择教学模式 1.话题课教学的基本程序⑴创设情景,引出话题;一要新颖有趣(注意思想性);二要贴近生活(切忌成人化);⑵师生互动,展开话题;这一步实际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参与微型的教学活动来初步理解教材的内容,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性内容,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初步的感悟.⑶探究话题,价值引导;这一步主要通过做游戏、演小品、搞辩论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主生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⑷归纳小结,感悟道理.这一步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学生归纳小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一步感悟和巩固自主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议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安排各步的时间.一般情况下,第⑴步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第⑵步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第⑶步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第⑷步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建议每堂课留有5分钟左右的自主安排的时间. 2.活动课教学的建议 (1)活动课教学的基本程序:①提出问题,引入活动;②开展活动,合作探究;③评价活动,价值引导.(2)活动课教学的基本要求:①活动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应该多样化:除了前面所谈到的一些活动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商店、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组织这些活动要特别注意安全.②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当做好角色的转换;在活动课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指挥者,更重要的是参与者.在活动课教学中,在尽量让学生多说,多动,多参与,教师在"开展活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由课堂中的主角要转换为配角.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谢谢大家! guoyaling448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