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3787期 2010年10月26日
标题索引
〖分析专栏〗
【经济转型的前提是政府转型】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不能把什么产业都往战略新兴产业的"筐"里装】
【形势要点:中国的行政经费使用中存在巨大的浪费】
【形势要点:粮食收购陷入两难局面的根子还在政策取向】
【政策:新车船税法除了增加财政收入以外没有更多社会意义】
【形势要点:开发商普遍以延迟开盘消极应对楼市调控】
【形势要点:中国铁建海外巨亏揭示"中国基建输出"风险的一面】
【形势要点:中国的"拆毁性建设"与高代价GDP】
【形势要点:前海地区的监管将由中央"一竿子插到底"】
【形势要点:政府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过于僵硬】
【形势要点: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将在年底出台】
【形势要点:养老金指数低不足以推动中国短期内提高退休年龄】
【形势要点:学者们对"房产税"政策的发话空间看来有限】
【形势要点:人民币升值预期正在影响出口企业应对策略】
【市场:百度进军日本战略已经深陷泥潭】
【市场:淡水河谷铁矿石分销中心计划的失败并不意外】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全球钢材价格将大幅回调】
【形势要点:美国推动印度"向东走"意在制衡中国】
【形势要点:印尼地震再次引发海啸已致40人死亡】
〖调整和修正〗
【调整和修正】
〖每日数据〗
【每日数据】
〖分析专栏〗
【经济转型的前提是政府转型】
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将是贯穿始终的红线,经济结构调整则是重要的抓手.然而,目标和手段都清楚了,并不意味着转型就能顺利完成.要知道,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大系统的转型,挑战极大.
在我们看来,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不是国内规模巨大的"两高一资"行业如何调整,不是如何成功培育出战略新兴产业,不是如何完成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也不是如何确保老百姓"较快增加收入",而首先是政府能否转型.
在大政府的中国,政府迄今在经济中具有支配地位.三十多年来,中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把经济增长当作第一要务,形成了"GDP-地方财政-政绩"的评价导向.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资源的配置,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决定,城镇化进程,重大投资项目,也是由各级政府来控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推出的"4万亿"计划,以及2009年近10万亿元的信贷扩张,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的资源动员能力.
然而,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与政府强力介入市场有关.政府能动员大量经济资源,却并不能"计划"出资源投放后的效果.资源环境问题,贫富悬殊问题,社会福利缺失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等多种问题,也就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积累.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转型,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必须转型.
政府转型首先是发展观念的转型.这一过程已经持续多年了,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再到科学发展观,到十七大确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战略,已超过十年了.至少在中央层面,政府已经接受了发展观念的转型.
但观念转型如果不结合利益,是无法真正落实的,即使落实也无法持久.政府的转型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机制来做支撑.什么是政府的利益 换句话说,政府要的是什么 首先是政权稳定,其次是经济发展,这既能体现政绩,又能增加收入.其中,财政收入是影响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利益机制.土地财政,招商引资,城镇化,税收政策等等,都对政府财政有重大的影响.利益机制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如果经济转型只是打破了过去的政府利益来源,而没有建立新的利益来源,那么这个机制是不成功的.
政府转型还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转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过去谈财权与事权匹配的很多.但除了财权与事权问题,面向"十二五",还有发展资源问题.以土地资源为例,现在中央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处于"高压"状态,如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社保障部联合出台了《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规定如果地方政府年度违法占用耕地面积超过新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15%,将会追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从土地资源管理看,这种办法没错,但如果考虑到分税制下,土地资源几乎是地方政府唯一可以支配的大宗资源,相关限制措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另一个例子是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去,这些平台是地方在不能发债,国企又不能全部上市的情况下,解决地方建设的筹资平台.现在要搞转型,同时要关注金融风险,所以要大规模清理这些平台.但在清理的同时,也要注意为地方政府开其他的口子,比如讨论很久的地方政府债问题,这道正门不开,地方只能想法子打开各种侧门,后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