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 行)主编单位:中 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 团 )有 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 行/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北京:中 国计划出版社,2014 2 ISBN 978 - 7 - 80242 - 949 - 9 Ⅰ. ①绿中民用建筑—生态建筑—建筑设计Ⅳ. ①TU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3)第315949 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 行)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地址:北 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 号国宏大厦C座3层北京国防印刷厂印刷850mm * 1168mm 1 / 32 1 5 印张37 26 千字2014 年2月第1版2014 年2月第1次印刷ISBN 978 - 7 - 80242 - 949 - 9 定价:28 00 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 010)63906404、( 010)68318822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的 通知建办[2013]195 号各省、自 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 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规 划委,上 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规 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住 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天 津市城乡建设交通委、规 划局、国 土资源房屋管理局,重 庆市城乡建设委、规 划局、国 土资源房屋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推进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现 将 《绿 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印 发你们,自 2014 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年12 月31 日前言《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是 作为《住 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通知》( 建办〔2013〕 185)的配套技术文件,是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委托,由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 华大学、深 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 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 限公司、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保障性住房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的项目,在 保障性住房中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把 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绿色保障性住房,对转变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模式,破 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培 育节能环保、新 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推 动全社会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有效提高住房的安全性、健 康性和舒适性,全 面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居住品质.保 障性住房以绿色建筑技术为导向,避 免使用高投入、高 消耗、高 污染、低 效率的落后技术,从 而加快绿色建筑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为 引导、促 进和规范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特 制订本导则.本导则共分8章,其 主要内容包括:总 则 、适 用范围、基 本原则、指 标体系、规 划设计技术要点、施 工建造技术要点、产业化技术要点、实 施保障与产业化推进.本导则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 使用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 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地 址 :北 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 政编码:100048;电子邮箱:1daoze@ cbs com cn)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主编单位:中 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 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协编单位:北 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黑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昆明市建设局杭州市建设委员会杭州市城乡绿色建筑促进中心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天建设集团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嘉达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万都时代绿色建筑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刘 东卫李本强曾捷余琦邵磊刘俊跃韩继红宋凌褚波曹彬廖琳宫玮黄献明贺静孟建民杨家骥王力博希杨仕超葛坚叶松青陈铁峰王蕴林武生熊永强胡博马翔韩纪生李斯文主要审查人:窦 以德周静敏娄乃琳李昕李晓明张建周红王颖宋兵樊则森龙玉峰张播2目次1总则12适用范围23基本原则34指标体系45规划设计技术要点19 5 1 节地与室外环境19 5 2 节能与能源利用24 5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28 5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30 5 5 室内环境质量32 6 施工建造技术要点35 7 产业化技术要点37 8 实施保障与产业化推进39 8 1 实施保障39 8 2 产业化推进40 — 1 — 1 总则1 0 1 为贯彻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 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居住品质,规 范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制 定本导则.1 0 2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以人为本,在 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 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 地 、节 水 、节 材)、保 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 人们提供健康、适 用 、高 效的使用空间,与 自然和谐共生.1 0 3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应进行设计专项审查和竣工专项验收.1 0 4 本导则为指导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技术文件.绿 色保障性住房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适用范围2 0 1 本导则所述之保障性住房包括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的各类住房.2 0 2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改建、扩 建的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可参考使用.2 0 3 本导则供住房保障部门、建 设单位、规 划设计单位、施 工与监理单位使用,建 筑产品生产企业、物 业管理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可参考使用.23基本原则3 0 1 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优 化规划设计、统 筹施工建造,全 面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环境效益、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 0 2 应立足于保障性住房的全寿命期,包 括规划设计、施 工建造,运 营管理及最终拆除.3 0 3 应遵循因地制宜、被 动优先、经 济适用、技 术创新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应 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和地域特点,注 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合 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减 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2)被动优先:在 规划设计、施 工建造中应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措施.(3)经济适用:在 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应 选用适宜技术和部品,合 理控制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4)技术创新:采 用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技术,推 广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 工艺、新 材料、新 设备,健 全技术集成体系和产业化部品体系.34指标体系4 0 1 绿色保障性住房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 能与能源利用、节 水与水资源利用、节 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 内环境质量、施 工建造、产 业化技术七类指标构成.绿 色保障性住房指标体系框架见表4 0 1. 表4 0 1 绿色保障性住房指标体系框架类别分项指标主要应用阶段节地与室外环境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室外环境规划设计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规划设计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规划设计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与围护结构规划设计供暖、通 风与空调规划设计照明与电气规划设计能量综合利用规划设计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系统规划设计节水器具与设备规划设计非传统水源利用规划设计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设计规划设计材料选用规划设计、施 工建造室内环境质量室内声环境规划设计室内光环境与视野规划设计室内热湿环境规划设计室内空气质量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环境保护施工建造资源节约施工建造过程管理施工建造产业化技术标准化系列化设计规划设计装修一体化设计规划设计结构体系及预制构配件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建造44 0 2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指标体系分为规划设计阶段指标和施工建造阶段指标.4 0 3 指标体系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 能与能源利用、节 水与水资源利用、节 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 内环境质量、施 工建造六类指标分为基本项和计分项.基 本项是必须满足的指标,不 计分值;计 分项是可选的指标,以 分值计算.绿 色保障性住房每类指标的计分项得分之和不应小于表4 0 3 - 1 和表4 0 3 - 2 的规定值.表4 0 3 -1 规划设计阶段各类指标最低分值类别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建造分值100 80 70 50 60 — 表4 0 3 -2 施工建造阶段各类指标指导分值类别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建造分值100 80 70 60 60 40 4 0 4 在绿色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宜推进产业化发展技术,专 项设置产业化技术指标.产 业化技术指标项为加分项,用 以衡量该项目的产业化技术水平,总 分为100 分 ,不 设最低分值.产 业化技术指标分值可用于补充节地与室外环境、节 能与能源利用、节 水与水资源利用、节 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 内环境质量、施工建造六类指标中某一类指标的分值,其 最高补充分值不能超过15 分.4 0 5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应参照表4 0 5 - 1 ~ 表4 0 5 - 7 中的指标.其 中用标注的项目指标内容为推荐优先采用的绿色技术措施.5表4 0 5 -1 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基本项项目选址应 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 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 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场地要求应无洪涝、滑 坡 、泥 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 危险化学品、易 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 电磁辐射、含 氡土壤等危害———应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日照标准建 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国家或地方日照标准,且 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土地利用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符合规划条件给出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要求50 50 绿地率新 区建设达到30% ,旧区改建项目达到25% 11 1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达到1 0m2 ,旧区改建项目达到0 7m2 3 新区建设达到1 3m2 ,旧区改建项目达到0 9m2 6 新区建设达到1 5m2 ,旧区改建项目达到1 0m2 12 12 地下空间利用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5% ( 经论证,场 地区位、地 质等条件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本 条直接计分)5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20% 10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35% 15 15 6 续表4 0 5 -1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室外环境室外夜景照明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 T 163的规定10 10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 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规定10 10 场地内风环境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 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 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5过渡季、夏 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50% 以上可开启外窗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 5Pa 2 7 热岛强度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或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达到10% 5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或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达到20% 10 超过70% 的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 4 5 10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 7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 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7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822 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场地内人行通道与活动场地进行无障碍设计13 13 停车场所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 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8采用地下停车库、机 械式停车库或停车楼等停车方式节约用地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 高停车场(库)使 用效率2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 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215 7 续表4 0 5 -1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场地内设有幼儿园4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场地内设有小学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3 相关公建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5场地1000m 范围内设有医疗卫生、文 化体育、金 融邮电、社 区服务、市 政公用等5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520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地形地貌利用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 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 地和植被,采 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77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大于10 公顷的场地)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 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下 凹式绿地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 8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径流,对 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并 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7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 8 23 绿化设计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 、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 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13 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 12 25 节地与室外环境总分250 8 表4 0 5 -2 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基本项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热源形式不 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分户分项计量对水、电 、气 、热 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分户分项计量———建筑与围护结构住宅楼栋优化设计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 建筑的体形、朝 向 、楼 距 、窗 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40 40 外窗可开启设计(18 层以上部分除外)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 5 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5% 10 10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或行业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高5% 1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或行业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高10% 22 22 供暖、通 风与空调供暖空调设备能效供暖系统热源机组能效等级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的规定提高一个等级5分体空调能效比满足《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 3 -2010 规定的2级要求38供暖分户调节供暖系统合理选择和优化,实 施分户调节(对非供暖地区本条直接计分)88供暖系统优化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达到5% 5 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达到10% 10 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达到15% 14 14 供暖管网安全性市政供暖管网具有事故备用性能2住区内供暖管网具有应对事故工况的技术措施2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 备 ,选 用耐腐蚀性、耐 久性能好的管材、管 件269续表4 0 5 -2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照明与电气公共区域照明节能控制走廊、楼 梯间、门 厅 、地 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 时 、感 应等节能控制措施14 14 公共区域照明功率密度值公共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目标值22 22 电梯群控合理选用电梯,并 采取电梯群控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只 设一台电梯或不设电梯,本 条直接得分)88节能型电气设备选用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0052 的节能评价值要求8水泵、风 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无 以上设备本条直接得分)513 能量综合利用余热废热利用合理利用余热、废 热解决建筑的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55可再生能源利用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低于20% 6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可占比例在20% 基础上每提高10% 加3分30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不低于1% 12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较1% 每提高0 5% 加3分30 30 节能与能源利用总分200 0 1 表4 0 5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基本项水资源利用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 筹利用各种水资源———给排水系统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 善 、安 全 ,应 采用雨污分流系统———节水器具应 采用节水器具———节水系统管网安全性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 备 ,选 用耐腐蚀、耐 久性能好的管材、管 件3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防止管网漏损的措施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11 17 给水系统压力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 30MPa 9 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 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18 18 用水计量按使用用途,对 公共厨房、卫 生间、绿 化 、景 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7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 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14 14 公用浴室节水措施采用带恒温控制与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无公用浴室直接计分)5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10 10 节水器具与设备节水型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12 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二级24 24 节水灌溉方式采用节水灌溉系统17 在采用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 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 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或 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24 24 除卫生器具、绿 化灌溉外的节水技术措施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达到50% 8 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达到80% 12 12 1 1 续表4 0 5 -3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非传统水源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室内冲厕、室 外绿化灌溉、道 路浇洒、洗 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17 无市政再生水供应,非 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4% 34 有市政再生水供应,非 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8% 34 34 景观水源及水质控制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并 达到相关水质标准要求10 利用水生动、植 物进行水体净化,并 达到相关水质标准要求7对于不设景观水体的项目,本 条直接得分17 17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总分170 表4 0 5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基本项建筑材料及制品选择不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钢筋强度选用混凝土结构中梁、柱 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 级的热轧带肋钢筋———装饰性构件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 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节材设计建筑形体属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规定的建筑形体不规则6属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18 18 结构节材优化对地基基础、结 构体系、结 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 到节材效果10 10 2 1 续表4 0 5 -4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材料选择建筑材料本地化(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采用距施工现场500km 以内产地的建筑材料重量占项目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60% 10 采用距施工现场500km 以内产地的建筑材料重量占项目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70% 15 采用距施工现场500km 以内产地的建筑材料重量占项目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达到90% 20 20 采用预拌混凝土现 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18 18 采用预拌砂浆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50% 6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100% 9 9 混凝土结构采用高强建筑材料400MPa 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30% 6 400MPa 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50% 10 400MPa 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70% 15 400MPa 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钢筋总量的85% 19 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 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 19 钢结构采用高强建筑材料Q345 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 15 Q345 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70% 19 19 采用高耐久性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中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 11 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11 11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或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6% 15 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10% 20 20 3 1 续表4 0 5 -4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材料选择废弃物掺量不低于30% 的建筑材料(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采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 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达到30% 6 采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 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达到50% 10 采用两种及以上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每 种用量比例均达到30% 10 10 装饰装修建筑材料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3采用耐久性好、易 维护的外立面材料6采用耐久性好、易 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61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总分150 表4 0 5 -5 室内环境质量指标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基本项室内噪声级控制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要求———隔声性能居住空间的外墙、隔 墙 、楼 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要求———建筑照明建 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的规定———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在室内设计温、湿 度条件下,建 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屋顶和东、西 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空气中的氨、甲 醛 、苯 、总挥发性有机物、氡 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 T 18883 的有关规定———41续表4 0 5 -5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室内声环境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噪声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7噪声级达到或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高要求标准限值14 14 居住空间的隔声性能外墙、分 户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高于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6外墙、分 户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或高于高要求标准限值12 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低于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4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低于高要求标准限值812 8 减少噪声干扰措施建筑平面、空 间布局合理,减 少避免噪声干扰4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套 数采用率在50% 以上48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建筑居住空间户外视野与相邻建筑的间距不低于18m 7 7 居住空间的采光系数要求卧室、起 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714 卧室、起 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17 17 室内热湿环境外遮阳措施有遮阳措施的外窗面积比例达到外窗面积的25% 12 有遮阳措施的外窗面积比例达到外窗面积的50% 25 25 供暖系统末端可调节居住空间的供暖末端装置可独立调节(非采暖地区本条直接计分)17 17 室内空气环境自然通风优化建筑空间、平 面布局和构造设计11 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 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0% ,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 ,在其他地区达到5% 10 21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监测地下车库设有联动排风设备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11 11 室内环境质量总分140 5 1 表4 0 5 -6 施工建造指标(仅 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基本项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并 落实各级责任人———施工过程环境保护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并 组织实施———施工人员职业健康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并 组织实施———绿色建筑重点内容专项交底施工前应进行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交底———环境保护降尘措施采 取洒水、覆 盖 、遮 挡等降尘措施88降噪措施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在 施工场界测量、记 录和控制噪声,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的规定88施工废弃物控制制定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 源化计划6可回收施工废弃物的回收率不小于80% 6 12 资源节约施工节能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2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 活区的能耗3监测并记录主要建筑材料、设 备从货源地到施工现场运输能耗4监测并记录建筑施工废弃物从施工现场到废弃物处理/回收处中心的运输能耗211 施工节水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3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 活区的水耗数据5监测并记录基坑降水的抽取量、排 放量和利用量数据311 减少预拌混凝土的损耗损耗率降低至1 5% 4 损耗率降低至1 0% 8 8 6 1 续表4 0 5 -6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过程管理绿色建筑重点内容实施参建各方进行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会审3施工过程中以施工日志记录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实施情况25设计文件变更控制严格控制设计文件变更,避 免出现降低建筑绿色性能的重大变更66建筑与管网的耐久性施工保证措施对保证建筑结构与管网的耐久性、安 全性技术措施进行相应检测并记录4对有节能、环 保要求的设备进行相应检测并记录5对有节能、环 保要求的装修装饰材料进行相应检测并记录211 机电系统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工程竣工验收前,由 建设单位组织有关责任单位,进 行机电系统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并达到设计要求10 10 施工建造总分90 表4 0 5 -7 产业化技术指标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套内功能空间模数体系化4楼栋单元模数体系化37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构配件的标准化设计5套型的标准化设计510 结构体系灵活性结构体系有利于套内灵活分隔、后 期改造和维护44适老化与无障碍住房套数比例达到2% 2 达到5% 3 达到10% 4 4 7 1 续表4 0 5 -7 分项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计分最 高计分装修一体化设计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30% 以上套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7全部套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15 15 装修部品体系化装配式隔墙、整 体厨卫、内 门 、烟 道,水、暖 、电 、卫 生设备等部品为工厂预制、现 场装配12 12 厨房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厨房采用标准化设计3厨房采用装配式部品25卫浴标准化设计与部品卫浴采用标准化设计3卫浴采用装配式部品25结构体系及预制构配件结构体系结 合项目情况适度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结构体系10 10 工业化预制构配件预制构配件用量达到15% 2 预制构配件用量达到30% 3 预制构配件用量达到50% 4 4 施工技术工具式定型模板用量(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工具式定型模板使用面积占模板工程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1% 2 工具式定型模板使用面积占模板工程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0% 4 4 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建筑装修到位,使 用功能完备2提供装修材料检测报告、机 电设备检测报告、性 能复试报告2提供建筑竣工验收证明、建 筑质量保修书、使 用说明书2提供业主反馈意见书17降低钢筋损耗措施(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81% 以上的钢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3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小于4 0% 3 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小于3 0% 4 7 全过程管理信息化(仅适用于施工建造阶段)项目的资源利用、工 程质量,通 过信息化管理统筹施工全过程中的各阶段、各 专业协调配合66产业化技术加分项总分100 8 1 5 规划设计技术要点5 1 节地与室外环境5 1 1 【 基本项】项 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 符合各类保护区、文 物古迹保护的控制要求.1场地的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的各项要求.2场地建设应不破坏当地文物、自 然水系、湿 地 、基 本农田、森 林和其他保护区.3对既有建筑适度保护和利用,特 别是在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应 将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建筑规划中尽量加以利用,避 免大拆大建.5 1 2 【 基本项】场 地应无洪涝、滑 坡 、泥 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 危险化学品、易 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 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在 建设前,场 址应进行场地地质安全性评估.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 石流、滑 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2应避开地质断裂带、易 液化土、人 工填土等不利于建筑抗震的地段.3应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规 避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地.4因特殊原因场地不能避开上述某些安全隐患时,应 采取相应防护措施.5所有场地应进行安全性评价,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5 1 3 【 基本项】场 地内应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1应通过现场检测和诊断,确 保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土 壤氡浓度水平符合国家的相关安全规定,建 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火、爆 、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场 地内无超标污染物排放.912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 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 进行土壤化学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3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改 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5 1 4 【 基本项】建 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国家或地方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1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中有关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2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另有专项规定的情况下,可 参照执行.5 1 5 【 计分项土地利用】符 合各地块规划条件给出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要求.1建设容量的指标包括城市空间、紧 急疏散空间、交 通流量等.2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4 ~ 6 层,23 m2 ~ 26 m2 ; 7 ~ 12 层,22 m2 ~ 24 m2 ;13 ~ 18 层,20 m2 ~ 22 m2 ;19 层及以上,11 m2 ~ 13 m2 . 3 在满足上述指标的前提下,同 时注意控制过高的容积率或过低的人均居住用地.5 1 6 【 计分项土地利用】场 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1住区的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 ,旧区改建项目不低于25% ;若低于30% ,需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2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不小于1 0 m2 ,老旧区改建项目不小于0 7 m2 . 5 1 7 【 计分项土地利用】合 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1住区建设宜进行立体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地 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5% . 2 结合地方建设场地区位、地 质等条件,凡 认定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项目应经论证,提 交报告.023地下空间可作为车库、设 备机房、公 共设施、储 藏等空间;同 时地下人防空间宜做到平时的充分利用.5 1 8 【 计分项室外环境】避 免室外夜景照明产生的光污染.1场地光环境不应对居住建筑产生光污染.2室外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 T 163 中有关光污染的限制要求.3楼栋宜不做装饰性照明.5 1 9 【 计分项室外环境】场 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规定.1规划设计前应对环境噪声源现状进行检测,对 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项 目应从功能区的划分、绿 化与隔离带的设置、有 利地形和建筑物屏蔽的利用、建 筑物的防噪间距、朝向选择及平面布置等方面进行防噪综合设计.2超市、餐 饮 、娱 乐等对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宜排列在场地外围临交通干道的位置.3场地内不得设置未经有效处理的强噪声源,对 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当的隔声和降噪措施.4建筑相邻高速公路或快速路,应 进行噪声专项分析,对 道路的噪声采取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防噪措施.5 1 10 【 计分项室外环境】场 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的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 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 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2 过渡季、夏 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50% 以上可开启外窗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 5Pa. 3 采用居住环境和楼栋的风环境模拟计算等规划设计手段,形 成良好的风环境,确 保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 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5 1 11 【 计分项室外环境】采 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1加大遮荫的覆盖面,减 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选 1 2 择透水性铺装,整 体降低场地内的热岛强度.2采用绿化遮阳措施,改 善室外微气候和热环境,户 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或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不小于10% . 3 避免屋面,尤 其是低层建筑屋面的反射,超 过70% 的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应不低于0 4. 4 室外活动场地、道 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应 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5 1 12 【 计分项/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 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1应使用公共交通设施,住 区与公共交通站点有便捷的联系.场 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m;或到达公共交通站点(含 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的 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且宜有2条及以上公交路线.2场地内应设置连接住区主要出入口、人 流聚集地与周边交通设施便捷的人行通道.5 1 13 【 计分项/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 地内人行通道与活动场地均应采用无障碍设计.1住区室外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 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要求.2住区应满足无障碍出行需求,提 供与相邻住区和公共场所无障碍通行的条件.5 1 14 【 计分项/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合 理设置停车场所.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 便出入,且 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2根据项目建设条件,合 理设计地面停车位,综 合考虑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 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以节约用地.5 1 15 【 计分项/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提 供便利的公共服务.1应对场地内外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 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充 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2场地出入口到达日常生活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宜22超过500m;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3 相关公建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使用.4场地1000m 范围内设有医疗卫生、文 化体育、金 融邮电、社 区服务、市 政公用等5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5 1 16 【 计分项/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合 理利用地形地貌.1对场地及其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可 再生能源、生 物资源等可利用资源进行调查,设 计应满足场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 貌和植被.3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和湿地,不 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的水系,应 妥善回收、保 存和利用无污染的表层土.5 1 17 【 计分项/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在 雨量足够充沛的地区,充 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雨水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合 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 低地表径流,对 超过10 公顷的场地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1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 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 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下 凹式绿地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 . 2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径流,对 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并 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 . 4 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利用的评估和规划,应 减少场地雨水径流量及非点源污染物排放.5 1 18 【 计分项/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合 理选择绿化方式,科 学配置绿化植物.1选择并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 用乔、灌、草 结合的复层绿化,种 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2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 . 3 2 3 绿植设计应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植 物种植位置与建筑物、构 筑物、道 路和地下管线、高 压线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5 2 节能与能源利用5 2 1 【 基本项】建 筑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当地方标准要求高于国家标准时,应 满足地方标准;当 地方标准要求低于国家标准、行 业标准时,应 按国家标准、行 业标准执行.5 2 2 【 基本项】不 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 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1供电政策支持.2供暖负荷非常小,且 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3当冬季电力供应充足、夜 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 电锅炉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时.4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 其发电量能够满足电加热量需求.5 2 3 【 基本项】对 水 、电 、气 、热 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分户分项计量.1分户计量有利于实施有效的节能、节 水监控,实 现运行节能、节 水 ,应 集中设置水、电 、热和燃气分户、分 类计量装置.2当条件受限时,应 采用集中远程抄表系统或卡式表具.3计量数据可为运营管理时按表进行收费提供可行性,还 可为能耗的监测、统 计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5 2 4 【 计分项/建筑与围护结构】结 合场地自然条件,对 建筑42的体形、朝 向 、楼 距 、窗 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1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优先"的 原则,楼 群总体合理布局,结 合楼栋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布局,充 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采 用围护结构隔热、保 温 、遮 阳等措施,降 低建筑空调、供 暖 、通 风 、照 明系统负荷.2建筑宜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场 地及周边条件、建筑布局采用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对 朝向不佳的建筑宜增加补偿措施.5 2 5 【 计分项/建筑与围护结构】外 窗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1外门窗等围护结构透明部位应有使建筑获得良好通风的可开启部分,外 门窗可开启面积比例应不低于外门窗总面积的30% . 2 当室外环境长期不利于自然通风时,宜 考虑机械辅助通风措施;通 风措施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易 于操作和维修,并 应有过滤和隔声措施.5 2 6 【 计分项/建筑与围护结构】围 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或行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环节,应 特别注意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构造措施和适宜技术应用.5 2 7 【 计分项/供暖、通 风与空调】提 高供暖空调系统的设备等级.1供暖系统的热源机组能效应比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的规定提高一个等级.2采用分体空调的保障性住房,分 体空调能效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房 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2021 3 中的2级要求.5 2 8 【 计分项/供暖、通 风与空调】供 暖分户调节.供暖系统合理选择和优化,实 施分户调节.5 2 9 【 计分项/供暖、通 风与空调】供 暖系统优化.521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系统,应 根据本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建 筑功能的要求,遵 循 "被 动措施优先、主 动措施优化"的原则,确 定合理的供暖系统形式.2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的相关规定.3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 分空间使用状况下的供暖系统能耗.5 2 10 【 计分项/供暖、通 风与空调】供 暖管网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运行安全.1为住区供暖的市政供暖管网应具有事故备用性能,应 在事故工况下有能力保证住区的基本供暖.2住区内供暖管网的设计和运行具有应对事故工况的技术措施.3选用密闭性能良好的阀门、设 备 ,使 用耐腐蚀性、耐 久性良好的管材、管 件.5 2 11 【 计分项/照明与电气】公 共区域的照明系统采取节能控制措施.1走廊、楼 梯间、门 厅 、地 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 时 、感 应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2公共场所和室外照明,应 采用高光效、长 寿命的光源及高效灯具,选 配节能型镇流器等附件.3当应急照明在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必 须采取应急自动点亮措施.4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应采用时间控制或光控系统.5 2 12 【 计分项/照明与电气】公 共区域照明功率密度值规定.公共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目标值.5 2 13 【 计分项/照明与电气】合 理选用电梯,并 采取电梯群控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1应采用节能电梯与节能控制方式.当 3 台及以上的客梯62集中布置时,客 梯控制系统应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2群控功能的实施可提高电梯调度的灵活性,减 少乘客等候时间,达 到节约能源的目的.5 2 14 【 计分项/照明与电气】合 理确定系统方案,选 用节能型电气设备.1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20052 的节能评价值要求;水 泵、风机等设备,及 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2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制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和智能化系统方案,选 用高效节能型变配电设备及用电设备,应 考虑不同季节负荷变化情况下的节能措施.310kV 及以下的电力电缆截面应结合运行工况和经济电流进行选择,对 电流较大且长期运行的电缆回路应按经济电流进行选择.5 2 15 【 计分项/能量综合利用】合 理利用余热、废 热解决建筑的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1优先采用余热、废 热等作为热源,并 合理配置辅助加热系统.2不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或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的居住建筑,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的居住建筑,可 不考虑此项.5 2 16 【 计分项/能量综合利用】根 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 理利用可再生能源.1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及资源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2利用地下水资源时,应 符合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并 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3利用地热能时,应 评估地热能开采对环境的影响.4对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应优先利用太阳能,合 理选择系统72形式,并 对选用设备进行调查和评估.5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 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生活热水系统或集中供暖系统的热源,应 有完善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方案.5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5 3 1 【 基本项】水 资源利用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 筹利用各种水资源.水系统规划方案应深入研究非传统水资源,重 点对雨水利用、中 水利用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进行系统分析.5 3 2 【 基本项】给 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分流系统.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 善 、安 全 ,并 采用雨污分流系统.5 3 3 【 基本项】应 采用节水器具.严禁使用非节水器具,应 采用节水型两档便器、节 水龙头、节水淋浴喷头等器具.5 3 4 【 计分项/节水系统】给 排水系统应采取避免管网漏损的措施.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 备 ,使 用耐腐蚀、耐 久性能好的管材、管 件.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防止管网漏损的措施.3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5 3 5 【 计分项/节水系统】供 水系统应考虑节水、节 能 ,给 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1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2合理采用变频供水设备等节能的供水方式.3采取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用 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 30MPa;合理设置供水分区,各 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大于0 45MPa. 8 2 5 3 6 【 计分项/节水系统】设 置用水计量装置.1按使用用途,对 公共厨房、卫 生间、绿 化 、景 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 计用水量.2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 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 计用水量.5 3 7 【 计分项/节水系统】公 用浴室采取节水措施.1采用带恒温控制与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2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5 3 8 【 计分项/节水器具与设备】应 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卫 生器具的选型应满足节能要求.1节水型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以上.2选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 录 》中 公布的设备、器 材和器具.5 3 9 【 计分项/节水器具与设备】应 根据绿化灌溉的管理形式、绿 地面积大小、植 物类型和水压等因素,选 择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方式.1地面漫灌方式既不节水,对 植物的正常生长也极为不利,应 采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方式.2浇灌用水源宜为再生水,应 采用滴灌、渗 灌 、微 喷灌等微灌浇洒方式,禁 止采用喷灌.5 3 10 【 计分项/节水器具与设备】除 卫生器具、绿 化灌溉外的其他用水应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除卫生器具、绿 化灌溉以外的其他用水应采用节水技术和措施.车 库和道路冲洗用的节水高压水枪、节 水型专业洗衣机等用水量较少的处理设备和措施,采 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比例应达到用水总量的50% 以上.5 3 11 【 计分项/非传统水源利用】合 理使用非传统水源.1室内冲厕、室 外绿化灌溉、道 路浇洒、洗 车用水宜采用非传统水源.2景观补水宜采用非传统水源.923公共部分的道路、地 面冲洗及垃圾间冲洗等应采用非传统水源.4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 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 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5 3 12 【 计分项/非传统水源利用】景 观水源及水质控制.1场地内没有可利用非传统水资时,不 宜设置景观水体.2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源及水质控制,采 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3非传统景观水体设计前,应 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并 确保水景补水量与水景用水量、蒸 发量及土壤渗漏量等达到平衡.5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 4 1 【 基本项】建 筑材料及制品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应通过对材料的释放特性和生产、施 工 、拆 除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达 到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保护目标,并 按照最新的相关标准选用材料,鼓 励采用绿色新材料、新 部品.5 4 2 【 基本项】混 凝土结构中梁、柱 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 级的热轧带肋钢筋.5 4 3 【 基本项】建 筑造型要素应简约,无 大量装饰性构件.1不用、少 用装饰性构件.2格栅、构 架等建筑构件应结合遮阳、导 风等功能进行设计,或 结合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设置.5 4 4 【 计分项/节材设计】建 筑形体应规整.1建筑形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中的规定.2应控制建筑规模与空间体量,建 筑体量紧凑,采 用适宜的建筑层高,避 免建筑平面、立 面不规则,结 构设计宜考虑建筑使用功能变化及空间适应性的变化.035 4 5 【 计分项/节材设计】对 地基基础、结 构体系、结 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 到节材效果.1应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考 虑材料的循环利用,节 省材料的用量.2新建建筑宜适当提高结构的安全等级、使 用年限及耐久性,其 中包括荷载设计值及结构抗震等级.3应通过优化结构体系与设备系统,减 少在施工、运 行和维护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总量.5 4 6 【 计分项/材料选择】选 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宜就地取材,应 减少材料运输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5 4 7 【 计分项/材料选择】现 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统一配制,性 能稳定,有 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减 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施 工中应根据现场具体需求配送,避 免浪费.5 4 8 【 计分项/材料选择】砂 浆应采用预拌砂浆.预拌砂浆统一配制,性 能稳定,有 利于提高砂浆的质量.施工中应根据现场具体需求配送,避 免浪费.5 4 9 【 计分项/材料选择】应 合理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1选用高强度钢,可 减轻结构自重,减 少钢材用量.高 层钢结构和大跨度钢结构宜选用高强钢材,钢 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受力钢筋选用高强钢筋.2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用量,增 加使用空间;在 混凝土主体结构中使用满足设计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5 4 10 【 计分项/材料选择】设 计应选用高耐久性的建筑材料.应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减 少建筑的维修次数,延 长建筑使用寿命.5 4 11 【 计分项/材料选择】采 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13应充分利用建筑施工、既 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实 现节材和环保.5 4 12 【 计分项/材料选择】使 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废 弃物掺量不低于30% . 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宜 采用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制品等;或 用工业废弃物、农 作物秸秆、建筑垃圾、淤 泥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 凝土、墙 体材料、保 温材料等建筑材料等.5 4 13 【 计分项/材料选择】合 理采用耐久性好、易 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1在外立面或室内装修中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2采用耐久性好、易 维护的外立面材料,减 少维修量.3采用耐久性好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减 少噪声、能 耗和建筑垃圾.5 5 室内环境质量5 5 1 【 基本项】居 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1居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要求.2卧室、起 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dB( A) ,夜间不大于35dB( A) . 5 5 2 【 基本项】居 住空间的外墙、隔 墙 、楼 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1居住空间的外墙、隔 墙 、楼 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要求.2卧室、起 居室的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户门的23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25dB,沿街时不小于30dB. 5 5 3 【 基本项】建 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的规定.5 5 4 【 基本项】在 室内设计温、湿 度条件下,建 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措施,减 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防 止外墙和外窗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 免表面结露、发 霉.5 5 5 【 基本项】屋 顶和东、西 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 间的屋顶和东、西 外墙隔热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要求;或屋顶和东、西 外墙加权平均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不低于国家、行 业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且 屋面和东、西 外墙外表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应小于0 6. 5 5 6 【 基本项】室 内空气中的氨、甲 醛 、苯 、总挥发性有机物、氡 等污染物浓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室内空气中的氨、甲 醛 、苯 、总挥发性有机物、氡 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 内空气质量标准》GB / T 18883 的有关规定.5 5 7 【 计分项/室内声环境】居 住空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噪声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标准限值.5 5 8 【 计分项/室内声环境】居 住空间的隔声性能良好.外墙、分 户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和楼板的撞击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要求.335 5 9 【 计分项/室内声环境】采 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1应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和空间功能,规 避噪声与振动的影响.2邻近设备机房的房间应采取隔声构造措施.3宜采用同层排水,有 效控制噪声影响;排 水管布置在室内时,应 采用降噪管材或降噪构造措施;套 数采用率应在50% 以上.5 5 10 【 计分项/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建 筑居住空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相 邻建筑的间距不低于18m. 5 5 11 【 计分项/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居 住空间的采光系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居住空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 的要求.5 5 12 【 计分项/室内热湿环境】采 取外遮阳措施,降 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1外窗宜结合地区和建筑朝向采取不同的外遮阳措施.2应综合考虑采用外遮阳措施的经济性和耐久性.5 5 13 【 计分项/室内热湿环境】供 暖系统末端可调节.套内各房间应设有可独立控制温度的装置.5 5 14 【 计分项/室内空气质量】优 化建筑空间、平 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 善自然通风效果.1应通过合理的总体布局与单体设计,实 现室内良好自然通风效果.2宜对建筑进行风环境模拟,优 化建筑物空间布局、平 面设计和开口设置,应 促进室内自然通风环境的形成.宜 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优 化自然通风系统方案.5 5 15 【 计分项/室内空气质量】地 下车库排风系统应设有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联动装置.通过自动化系统监测一氧化碳浓度,控 制车库排风系统的启停,达 到减少风机运行时间、节 约建筑能源.436施工建造技术要点6 0 1 【 基本项】施 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并 落实各级责任人.施工单位应成立专门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完 善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根 据预先设定的绿色建筑施工总目标,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并 进行目标分解、实 施和考核活动.6 0 2 【 基本项】施 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并 组织实施.施工单位应明确绿色施工责任人,负 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同 时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结 合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要求,组 建绿色施工工作团队,并 落实相应的工作人员;监理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过程监督,同 时与施工单位协调建立具体的沟通和监督机制.6 0 3 【 基本项】施 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并 组织实施.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保护.建 筑施工项目部应编制并落实安全管理计划,保 障施工人员的健康与安全.6 0 4 【 基本项】施 工前应进行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交底.施工前参建各方进行专业交底,对 保障绿色建筑性能的重点内容逐一交底,保 证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6 0 5 【 计分项/环境保护】应 采取洒水、覆 盖 、遮 挡等降尘措施.施工单位应制订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 制由于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各种污染,减 少对场地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6 0 6 【 计分项/环境保护】采 取有效的降噪措施.53在施工场界测量、记 录和控制噪声,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 的规定.6 0 7 【 计分项/环境保护】采 取有效的施工废弃物控制措施.1制定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 源化计划.2施工废弃物应分类收集、集 中堆放,尽 量回收和再利用.6 0 8 【 计分项/资源节约】采 取有效的施工节能措施.1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2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 活区的能耗.3监测并记录建筑材料、设 备和废弃物运输能耗.6 0 9 【 计分项/资源节约】采 用有效的施工节水措施.1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2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 活区的水耗数据.3监测并记录基坑降水的抽取量、排 放量和利用量数据.6 0 10 【 计分项/资源节约】减 少施工中预拌混凝土的损耗,并 采取相应措施.6 0 11 【 计分项/过程管理】绿 色建筑重点内容实施.1参建各方进行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会审.2施工过程中以施工日志记录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实施情况.6 0 12 【 计分项/过程管理】设 计文件变更控制.严格控制设计文件变更,避 免出现降低建筑绿色性能的重大变更.6 0 13 【 计分项/过程管理】建 筑耐久性施工保证措施.1对保证建筑结构与管网的耐久性、安 全性技术措施进行相应检测并记录.2对有节能、环 保要求的设备和装修装饰材料进行相应检测并记录.6 0 14 【 计分项/过程管理】机 电系统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工程竣工验收前,由 建设单位组织有关责任单位,进 行机电系统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并达到设计要求.637产业化技术要点7 0 1 【 加分项/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模 数化模块化设计.应执行模数协调原则,做 到楼栋单元、套 内功能空间、构 配件与部品等模数化模块化.7 0 2 【 加分项/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实 行标准化系列化设计.1应采用标准化、系 列化建筑设计方法,满 足体系化设计的要求,充 分考虑构配件的标准化、多 样化.2门窗等宜采用建筑工业化装配产品,门 窗的规格尺寸应标准化.7 0 3 【 加分项/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实 现结构体系灵活性.结构体系有利于套内的灵活分隔,以 及后期的改造和维护.7 0 4 【 加分项/标准化系列化设计】配 置适老化与无障碍住房.适老化与无障碍住房套数比例应达到2% 以上.7 0 5 【 加分项/装修一体化设计】土 建装修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绿色环保要求,提 倡全部套数进行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7 0 6 【 加分项/装修一体化设计】装 修部品体系化.装配式隔墙、整 体厨卫、内 门 、烟 道 ,水 、暖 、电 、卫生设备等部品为工厂预制、现 场装配.7 0 7 【 加分项/装修一体化设计】实 行厨房标准化设计,采 用工厂化装配部品.1厨房采用标准化设计和装配式部品.2厨房宜采用工业化的整体部品.7 0 8 【 加分项/装修一体化设计】实 行卫浴标准化设计,采 用工厂化装配部品.1卫浴采用标准化设计和装配式部品.2宜采用工业化的整体卫浴.737 0 9 【 加分项/结构体系及预制构配件】结 构体系.结合项目情况适度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钢 结构等结构体系.7 0 10 【 加分项/结构体系及预制构配件】采 用工业化预制构配件.1采用预制混凝土、钢 结构等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构配件.2宜采用多功能复合墙体、楼 梯 、阳 台 、雨 篷 、井 道 、百 叶 、遮 阳构件、成 品栏杆等装配式部品.7 0 11 【 加分项/施工技术】采 用工具式定型模板,提 高模板使用率.工具式定型模板使用面积占模板工程总面积的比例宜达到51% 以上.7 0 12 【 加分项/施工技术】土 建装修一体化施工.1工程竣工时,建 筑空间的使用功能完备,装 修到位.2提供装修材料检测报告、机 电设备检测报告、性 能复试报告、建 筑竣工验收证明、建 筑质量保修书和使用说明书等.7 0 13 【 加分项/施工技术】采 用降低钢筋损耗措施.181% 以上的钢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2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应降低至4 0% 以下.7 0 14 【 加分项/施工技术】全 过程管理信息化.综合考虑资源利用、工 程质量和效率,通 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如 应用BIM 系统进行施工全过程中的各阶段、各 专业协调配合.838实施保障与产业化推进8 1 实施保障8 1 1 绿色保障性住房应建立完善的实施机制,明 确相关建设各方的主体责任.提 出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要求,并 落实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8 1 2 保障性住房建设申报阶段,应 在建设单位报审材料编写要求中,提 出增设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和经济可行性说明等内容,并进行重点审查.8 1 3 立项阶段,应 在《项目建议书》和 《 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编 写要求中,提 出增设绿色建筑技术可行性和增量成本分析等内容,并 进行重点审查.8 1 4 土地出让阶段,应 结合本导则"绿色保障性住房指标体系",在 规划设计条件中提出绿色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对 于通过有偿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还 应将其纳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进 行明确.8 1 5 规划设计和施工图审查阶段,应 结合本导则"绿 色保障性住房指标体系"和 " 绿色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要点",将 相关要求纳入规划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程序,核 实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要求在规划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落实情况.8 1 6 施工招标阶段,建 设单位应依据本导则"绿 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建造技术要点",将 绿色施工要求纳入施工招标文件及合同文件,并 要求施工单位在投标文件中编制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将其作为技术标的评审内容.8 1 7 施工阶段,应 将绿色建筑相关设计变更设为重大变更,建设、施 工单位不得擅自修改已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相关内容,确 需修改的应由建设单位向原审查机构重新报审.938 1 8 竣工验收阶段,应 重点核实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的落实情况,对 不满足要求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8 1 9 运营管理阶段,应 对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单位资质和运营管理提出相应要求,并 制定管理办法,对 运营管理过程进行监督.8 2 产业化推进8 2 1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要求和特点,统 筹考虑绿色建筑相关要求,以 满足本地区地域特点和控制增量成本为基础,编 制若干通用户型设计图集,实 现设计标准化.8 2 2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制定绿色保障性住房与相关部品产品标准,以 及预制构配件的模数协调标准,引 导企业按照集约化和标准化方式进行生产.8 2 3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制定绿色保障性住房主要材料和设备的准入标准,并 编制相应的推广目录,鼓 励应用适宜、成 熟和低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业化成套技术.8 2 4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以实现现场施工装配化为目标,结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 / T 50640 和本导则"绿色保障性住房施工建造技术要点"要 求 ,研 究制定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的保障性住房绿色施工工法.8 2 5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绿色保障性住房专项技术培训,普 及绿色保障性住房相关技术,提 升设计、咨 询 、施 工、运营管理和行政监管等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8 2 6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注重培育绿色建筑建设服务产业,引导开发、设 计 、咨 询 、生 产 、施 工 、物 业和科研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体,实 现信息共享,形 成绿色保障性住房产业链,建 立覆盖全寿命期的配套服务体系.04